網頁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另一種凝視-亂世,更需要天下為公的襟懷

藝術的完成,雖然要靠創作者不斷的努力,尋求藝術的突破,但有時它也需要「因緣」。今年漢字藝術節的「藝有所紙」即是如此。
2011年第二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的時候,我們曾邀請兩岸書法家共赴日月潭揮毫,再去參觀埔里的廣興紙寮。廣興紙寮推廣書寫與紙張藝術不遺餘力,非常熱情,除了贈送各色書法用紙給藝術家之外,更帶著我們參觀手抄的各種紙張,尤其是以台灣原生的草本、木本植物為基底的手抄紙,更讓人感動。
當我們看見小花蔓澤蘭、昭和草、甘蔗、芭蕉絲、牧草、洋蔥、蒜膜,甚至牛糞、象糞等,那些美麗或者其貌不揚的物質,都可以在人的巧手下,變成了紙張,變成書寫的載體,不禁讓人感動。
我尤其看重的,是它和台灣原生態的連結。畢竟,我們已經太習慣把紙張孤立起來,當成知識與書寫的工具而已,而忘了書寫的載體,是來自大自然,來自我們原生的大地,來自草木萬物的生長。那是一種土地之愛。
當時我曾暗想:有一天一定要用紙張來策一個展,讓紙張、書寫與台灣的原生態連結,讓書畫也能展現台灣之美。
藝術與人生,有時只能是緣分。當因緣具足,它自會成形。這一次幫忙策展的藝術家袁金塔正是如此。2012年,他舉辦「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時,請我策畫邀請8位詩人參與,形成詩與水墨的對話。後來我們就在想,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合作形成一種書寫與繪畫的對話,辦一場不一樣的當代展。後來袁金塔創作了立體紙雕藝術,我們合作的感覺慢慢成形。
今年,在廣興紙寮的紙張藝術,袁金塔的邀請策展下,我們終於把台灣原生態、紙張製作和藝術創作結合起來,完成一個由土地出發,以紙張為媒材,以藝術為表現形式的展覽。參與的畫家之中,有劉國松的抽筋剝皮山水畫,有李轂摩展現台灣鄉土風貌的水墨,李君毅的拓印水墨,李奇茂的豪邁畫作,黃光男充滿爆發力量的創作等。更奇特的是袁金塔以台灣社會的各種病症為藍本,創作了〈本草綱目〉系列,將貪汙、黑心食品、地溝油等,作為刻畫的對象,紙雕為媒材,以反諷手法,加以批判。而廣興紙寮則展示台灣原生態的植物,還特別做了兩張「種子紙」,當畫家創作時,只要為這紙張澆上水,它的種子就會長出細細翠綠的嫩芽。
讓當代藝術與台灣大地之愛結合,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實驗。
從2010年開始在北京首創兩岸漢字藝術節以來,至今已進入第6屆。這是由兩岸輪流舉行的盛會。
今年由台北主辦的主題非常特別。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冥誕,也是逝世90周年,展覽主題命名為「天下為公」,並以孫中山先生的墨寶作為設計的主視覺。
當然,在世界各地都在紀念二次大戰結束70周年,海峽兩岸也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此刻,以「天下為公」所命名的展覽,就具有更為鮮明的時代性。畢竟,二戰時,德、日、義三個軸心國曾想以武力一統世界,三分天下。然而,最終以失敗和慘烈的死亡告終。
而二戰後的冷戰時代,更讓世界割裂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二體制對立的兩大陣營。然而,1989年之後,蘇東波的變革,讓世界陣營變得模糊,美國彷彿稱霸一時。現在,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美俄對抗加劇,某一種冷戰的氛圍彷彿逐漸回來。但歷史教訓恰恰好告訴我們,「天下」終究不應歸於誰來占領統治,更不能讓強權靠武力來占有,而是由世界所有的公民平等共享。
我們重新審視孫中山先生寫下「天下為公」時的心境,也正是中國世局大亂、軍閥內戰方興未艾的時刻。反觀現今世界,戰亂與衝突更為激烈,甚至冷戰時代的二分法都無法分析當前局勢,歐洲國家的車站被難民所擠爆,一個敘利亞難民孩子的照片,終於叩動歐洲的良知。
此時此刻,用藉由藝術展再反省「天下為公」的大胸襟,或許有助於我們選擇一種寬厚的人生態度,一種應對世界的信念吧。(作者為作家)(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許凱婷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4000548-260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