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防霸凌 快健全校園輔導團隊
2011-02-11 中國時報 【林萬億】
去年底爆發的桃園縣八德國中校園霸凌案,近似一九九五年底發生於臺北市成淵國中的學生性騷擾案,都是啟動學校輔導體制改革的推手。當年成淵國中男生集體性騷擾同班女生,社會各界要求增強學校輔導專業知能與專業輔導人力。於是,隔年初《國民教育法》第十條修正,明訂「輔導室得另置具有專業知能之專任輔導人員及義務輔導人員若干人」;同時,迫使教育部推出「國民中學試辦設置專業輔導人員實施計畫」。然而,兩年後,教育部以經費拮据為由終止該計畫。十五年下來,校園的輔導體系仍然殘缺不全。
如今,八德國中的校園霸凌案也在民意壓力下,促成《國民教育法》第十條的再次修正。明訂國小二十四班以上設輔導教師一人;國民中學每校置一人,二十一班以上者,增置一人。明年八月實施,五年內完成設置。此外,國中、小得視實際需要,另設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班級數五十五班以上的學校,至少設專任專業輔導人員一名;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視實際需要統籌調派之;其所屬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校數合計二十校以下者,置一人,二十一校至四十校者,置二人,四十一校以上者以此類推。所需經費由教育部視實際需要補助之。
其實,八德國中的情形在臺灣絕非罕見。每一次的校園輔導改革都是犧牲許多學生的權益換來的。如果真能好好改還算勉可告慰犧牲者,萬一又是虎頭蛇尾,實在說不過。這一次,教育部的回應是一個月內連開十次會,校園反霸凌全國總動員。這股對校園霸凌宣戰的熱潮能持續多久,不難想像,這又不是頭一遭。
真正的關鍵在校園輔導團隊的建立。依教育部的規畫是設置縣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以為回應。這是劃錯靶、射錯箭,真正的處方是強化校園輔導團隊工作。首先,校園即將增加的專任輔導教師,若不具輔導專業,也只是聊備一格;其次,即使增聘的是專業輔導教師,還是無法因應學生問題的複雜性,缺乏家庭、社區、社會的視角,很難完整處理學生所面對的中輟、逃家、吸毒、貧窮、自傷、憂鬱、性侵害、性交易、家庭暴力、涉入幫派、校園暴力、網路成癮、偏差行為等問題。
因此,建立以導師、輔導教師、學校社會工作師為主力的校園輔導團隊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教育部期待把少量的學校社會工作師放在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做為整合社區資源之用,根本是搞錯方向。學生心理諮商中心設在校園之外,接受學校轉介個案,很難介入學校體系。其實,許多學生問題的源頭是學校制度、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校園文化等,絕非將學生抽離出校園即可有效處理。
更何況將學生帶離校園到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去接受處置,很容易讓學生被貼標籤;教師也可能將難以管教的學生都推給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屆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將人滿為患;且弱化了學校本身的輔導功能;更何況憑學生心理諮商中心的人力配置與專業屬性,有能力處置各種複雜學生問題嗎?而此時學校社會工作師因脫離校園,且只被賦予社區資源整合的單一角色,綁手綁腳。這根本是兩敗俱傷。
學校輔導團隊需要學校社會工作師進駐校園,提供學生、學校、家庭、社區評估與介入,以及結合社會局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與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組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為基礎的輔導團隊。而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則在校外提供專業支援。
(作者為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112011021100922.html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