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海外實習現場 看見新南向盲點

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是各部會評比的主要績效指標之一,教育部也不例外。教育部青年署推動學生國際觀教育,希望學子能具備國際視野,但成效仍在評估中。


簡言之,所謂國際觀就是站在全球的立場,思考個人的問題,而非以個人有限的視角,看世局的發展,更不是要世人配合我們的行事風格。


筆者正帶領四名「東南亞學程」學生,赴曼谷進行海外實習,參加「泰國工業製造周」,同時拜訪當地台商和外商高階台幹。一些心得供各界參考。


首先,學生發現課堂所學與泰國現況有落差。課堂上老師都說泰國很發達,但如只以在台泰籍配偶和移工,作為想像對象,仍是瞎子摸象。到了曼谷,雖然街道沒有台北整潔,塞車非常嚴重,但是學生認為硬體建設可與台北媲美,有些地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美食街使用免押金儲值卡消費,輕軌電車上的影音設備等,運用在生活上的先進科技等,難怪今年的工業展吸引大批國家參展和各國買家參觀。


其次,學生原以為學會英文足以行遍天下,結果發現多一種語言,尤其是新興國家的語言,更有優勢。


東南亞學程學生必須選修一門當地國家的語言,大部分學生選修泰文和越南文,原本以為使用的機會不大;但這次實習,他們驚覺當泰人知道學生會簡單泰文後,雙方的距離拉近了不少,也樂於教導正確的泰文用法。


期間一位來自泰國南部的廠商,受到學生的泰語問候,最後與協助的廠商達成交易,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他們認為受到重視吧!這位學生說,開學後要告訴其他同學,東南亞語是很重要的。


最後,學生在拜訪台商時,發現他們雖身處異地,卻非常關心國內事務,甚至比學生還清楚台灣發生的事情,和國際上如何看台灣的政策。


一位在越南深耕廿餘年的台商對筆者提到,台商樂意配合教育部海外實習計畫,包括青年壯遊,但是教育部似乎只在意促成媒合的數目,卻忽略長期實習場所的適用性,和當地國家的法令。據此,筆者特地向在泰台商查證,他們也有相同意見,甚至有台商反映,事前是政府和學校求他們,事後是他們求助無門。


周詳的實習規劃,除可以縮短學用落差,還可使學生增廣見聞。相對的,只為實習而實習的計畫,不只事倍功半,更對學生的價值觀有負面影響。此次實習,學生深刻體會到,台商在外打拚的辛苦和不服輸的精神,對他們未來職場的準備有相當益處。


同時,教育部應該更積極一點,作為業界和學校的橋梁,主管應直接與企業接觸,而非一味地只要求大專教師到業界深耕,自己卻連電機和電子都弄不清楚,更遑論東南亞法令有檯面上和檯面下的處理方式。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447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