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PM2.5濃度高 皮膚炎求診增2成

2016-01-08 02:50 聯合報 記者張世杰/台北報導

空汙引發關注,皮膚科醫師建議,PM2.5濃度偏高時,儘量不要外出,外出戴口罩。 記者邱德祥/攝影

空汙拉警報,過敏兒若非必要別出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發現,去年10月至12月,北市空氣品質不佳,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就診人數就增加2至3成,建議孕婦及有過敏性體質的幼童,在PM2.5濃度較高的日子盡量不要外出。
兩歲宥宥從6個月大起,出現全身性異位性皮膚炎,在爸媽細心照料下,皮膚維持水嫩光滑。但去年秋冬起,臉頰、脖子、四肢關節處常反覆發生紅疹、搔癢等症狀,抓得傷痕累累。儘管用藥後有改善,但一停藥就復發,令宥宥爸媽沮喪不已。
聯醫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龍厚玲表示,男童是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但家中環境都已進行防塵蟎處理,也排除食物問題,經過近3周追蹤,發現皮膚炎發作,大致與PM2.5的高濃度警戒一致。
龍厚玲說,PM.5雖已成為環保、健康關注議題,但大家較熟知的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但皮膚會大面積接觸PM2.5等空氣汙染粒子,影響更不容小覷。

2歲男童患異位性皮膚炎,搔抓導致更嚴重。 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大部份異位性皮膚炎來自遺傳,龍厚玲說,國內外研究發現,孕婦接觸高濃度PM2.5,加上嬰兒出生後暴露在二手菸環境,會增加異位性皮膚炎風險。此外,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幼童,在高濃度PM2.5環境會加重發炎程度。聯醫統計,去年10月至12月PM2.5高峰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到診機率提高2至3成。
龍厚玲解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皮膚先天性缺損,對外界刺激有抵抗力,當PM2.5等空氣汙染物質濃度增加,大量接觸原已經破損的皮膚,會使免疫細胞聚集在患處,導致發炎反應加劇,還會奇癢難耐。
龍厚玲指出,患者頻頻抓癢,不只皮膚破損發炎更嚴重,甚至可能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敗血症。
醫師建議,孕婦及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幼童,在PM2.5濃度較高的日子盡量不要外出,待在室內記得關上門窗,並可在家中裝設空氣濾淨機。如果不得已外出,盡量避開車流較多的大馬路,並戴口罩,返家後盡快盥洗,換上乾淨衣物,寢具也要防塵蟎處理。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8968/1428351-PM2.5%E6%BF%83%E5%BA%A6%E9%AB%98-%E7%9A%AE%E8%86%9A%E7%82%8E%E6%B1%82%E8%A8%BA%E5%A2%9E2%E6%88%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