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台灣國族論處處碰壁

      近年來,台灣泛綠陣營經常冒出「國族主義」一詞。言下之意,在台灣,應當摒棄原先的民族屬性與民族認同,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中華民國實際管轄領土上的新的國族認同」。這個新國族,既囊括了島內所有群體,又刻意地排除了大陸與港澳。至於這個國族認同的「國」,究竟是台灣國或中華民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求獨立而團結此岸和排斥彼岸。
國族,或稱國族主義,既然目的在於排除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其性質其實就是近代流行的愛國主義與國家主義。
如果暫時撇開台灣,而環顧近兩百年的世界史,突出國家主義而冷凍民族主義,其實是個非常普遍的做法。原因是,民族主義向來是個假議題,即歷史上從來沒有那個國家是由具有同類性的單一民族所建立。相反,都是因為多民族,多文化的存在,而努力於樹立國家認同(愛國主義,國家主義,包括「國族主義」),以求促成內部團結與維護國家整體的利益。
早年國民黨推翻滿清之後,即刻發現「驅逐韃虜」的口號不合時宜,因而接踵提出了建立一個納入所有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或「中國人」的國族認同。鑒於此,台獨分子當前的國族理論並無任何新意,甚至可說是中華民族國族思想的「台灣袖珍版」。
說到「台灣袖珍版」的可行性。首先,「台灣國族論」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是,國家主權必須獨立,才能談到把各個群體凝聚為大家所認同的「國族」。就台灣情況而言,《中華民國憲法》所規定的領土疆域甚至涵括外蒙;而且迄今在國民政府努力之下,建立了一百多年的中國國族觀念,並非輕易能夠更改。
其次,當前以台澎金馬為基地的中華民國並不是在不屬於中國的領土上建立的新國家,而是國共內戰所導致的分治結果。因之,要想獨立出去,還必須得到另一個交戰方的首肯。
第三,且不說更改憲法與取得北京同意的不易,也暫不考慮貿然獨立所招惹的軍事風險,單單國際社會領域,也不會得到任何國家的認同。以美國為例,它再三宣稱「台灣並非主權獨立國家」,其原因除了早已承認「台灣屬中國的一部分」之外,也不願意看到台灣獨立會使自己喪失要脅北京政府的籌碼。
此外,國際社會承認一個新國家與否,還要審視這個政治實體的生命力與實際獨立性。如果這個「國族」今天在日本示意下,便輕易放棄釣魚台的領土主權;明天在美國政客的使喚下,就欣然切割南海的利益,那麼,非常明顯,這個「國族」非但絲毫不獨立,其精明程度甚至還達不到一個小商人的標準。(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教授)
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