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8大亮點 擦亮台灣金招牌

  文/尹萍、蕭錦綿


  十年前,台灣剛開始實施周休二日,「周末何處去」是一個時髦的話題,旅遊業挖空心思構想「島內旅遊」的行程,許多人則以為「台灣哪有甚麼我沒見過的風景?」。


  天下雜誌就在這樣的時空氛圍下,推出「三一九鄉向前行」專輯,逐鄉逐鎮,挖掘每個角落的人物、景物、產物、歷史、地理,鼓勵大家環島行腳,返鄉創業。


  歷年來,天下雜誌更發行五百萬本《微笑台灣》手冊,鼓勵國人回到根源尋找自己的本色。


  如今,台灣的角落之美開始有機會川流世界,許多老外更認為,台灣最大特色是友善;不論城鄉,台灣變得較乾淨整齊;古蹟文物受到更適當的尊重保護,民俗風物發展成可觀賞可販賣的氣氛或商品。


  天下調查中心今年初,試著檢視這十年來影響台灣生活的變遷因素與可能方向,共整理出八個亮點,這些亮點,有時候僅只是一個人對品質的特別用心與堅持,因而帶動了一個角落的升級。一個鄉鎮裡若有幾個點,就能形成一條線,像天邊的彩虹,地上的玫瑰令人流連。


  亮點 國際觀光客突破五百萬


  台灣之美,不是自賣自誇。根據觀光局統計,近十年總計有近三千萬名國際友人到台灣觀光,光是去年,就有超過五百萬名國際友人來台觀光。


  從國別來看,二○○○年的主要觀光客源依序是日本、香港與美國。但從去年起,來台最多的改由中國大陸掄冠,馬來西亞則急速竄升到第五名,成為最具有成長爆發力的兩個觀光客源國別,為台灣賺進了超過七十億美元的外匯。


  此外,消費型態也在同一時期產生轉變。台灣夜市的庶民美食抓住了觀光客味蕾、媽祖遶境之類的風俗節慶也吸引了觀光客的目光,使得國際觀光客在「娛樂」方面的每日消費呈現明顯成長。


亮點 展演活動站上國際舞台


  一九七○年代,台灣以「唱自己的歌」開啟了校園民歌的紀元。二十一世紀,台灣各個角落的人們,則以影像學習述說著「自己的故事」。


  從平凡中找出不凡,是這場草根文化運動的精神基底。「生命」、「無米樂」、「翻滾吧!男孩」等紀錄片的陸續成功,徹底釋放了紀錄片的素樸爆發力。


  沒有大人物、大卡司,但寫實與情感的交會張力,卻讓人們對這塊土地上的各種生活方式與人生處境,多了份深刻感受與理解。


  由於紀錄片的「平民化」性質,新竹市、桃園縣等地方政府紛紛舉辦紀錄片培力營,培養有志的年輕人,用影像述說地方故事,含紀錄片在內的影片類藝文展演活動因之蓬勃,細說台灣故事的紀錄片也站穩國際舞台,成為台灣最佳的宣傳影片。


  亮點 社區力量持續成長中


  除了紀錄片的影像力量之外,相對「傳統」的文字力量也在發酵中,而且成為一股發自「社區」的草根聲音。


  例如,台灣的社區發展協會在過去十年中,從五四九七成長到六四四三個。社區服務隊從一四○四成長到二五三八個。


  逐漸地,人與自己日常生活周遭的大小事不再疏離,逐漸扭轉了過去的習慣,回歸到人與人的真實生活基本面。


  台南縣後壁鄉的土溝村就是一個麻雀變鳳凰的典型傳奇。不起眼的偏遠骯髒農村,在呂耀中等人的投入下,全村動員美化,凝聚村民認同,旅外子弟莫不以故鄉為榮。土溝村的奇蹟,至今仍在各個角落複製中。


  亮點 綠色微型經濟等比擴展


  吃,只是一個咀嚼運動;但若昇華到「吃亦有道」,則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福報循環就此啟動。綠色消費就是過去十年「吃亦有道」的亮點趨勢。


  根據農糧署統計,全台有機農產品驗證面積統計已達三七○四公頃。顯示生產者開始懂得如何感謝自然,而非剝削自然,同時消費者也體會到支持這樣的生產者使命,也是善待自己的健康。


  如今,花蓮已是台灣有機種植面積的第一大縣;而苗栗鴨間稻、由兩姐妹在南投水里經營的謝謝農場,也是不斷擴散中的「綠色微型經濟」。


  亮點 自行車道系統千里上路


  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它很小。卻也是最親切的尺寸。


  上個世紀,人們之所以認為汽車是現代化的象徵,與汽車的「速度」有關。


  然而,這種被鐵皮包覆的小世界卻也被批評是一個移動牢籠,因為人坐在裡面享受速度的代價,是換來了與外界的隔離。


  追求速度已經不再是「硬道理」,愈來愈多人選擇用自行車慢活。全國自行車道系統,從無到有,數年下來,台中的東豐鐵馬自行車道、台北的河濱自行車道、高雄臨港自行車道、花蓮一九三縣道,都成了慢活族的最愛。


  風氣已成,騎著自行車環島的隊伍不斷在擴大。大家更發現,台灣不大,但卻擁有高山、海洋、都市、漁港、鄉村、高樓、濕地、河川等多元地景。這種絕美繽紛的生活體驗,唯有騎著自行車才能充分享有。


  亮點 舊產業轉型成新元素


  老幹新枝的韌性最叫人驚豔。


  糖廠雖舊,其命維新。例如,仁德糖廠早就隨著經濟轉型「功成身退」,但在代表台灣入圍葛萊美獎的「十鼓擊」樂團進駐,融合台灣本土元素後,成為老化糖廠的重生活水。


  再如,台灣傳統小型產業式微後,也因觀光元素再吐露新芽。像是座落於三義、創立於一九六三年的雙峰木鴨工廠在外銷競爭力沒落後,從二○○二年起轉型成木雕彩繪工廠「ㄚ箱寶」,親子家人、國外旅客因此絡繹不絕。


  還有,三峽茶山房。生產肥皂早就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多年前茶山房創始人重新打造工廠,除了以崇尚自然、健康樸實製造天然手工肥皂外,更結合產品歷史、教學活動與周遭自然景點,上演了老幹新枝的奇蹟。


  據統計,從二○○三年出現觀光工廠的轉型開始,已有超過三百萬人次前往全國各地觀光工廠參觀。這種老幹新枝的產業,目前看來雖是小利,卻從體驗的入口嫁接了人們的消費生活與態度。


  亮點 珍惜文化資產古蹟保存


  過去人們悲嘆:台灣是個沒有歷史記憶可以依附的島嶼。二○○○年起,歷史建築總算被列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並採登錄制,文化資產保存的迫切性不容一再蹉跎,開啟了意識覺醒的第一步。


  該做的事情永遠不嫌遲。根據文化資產保存年鑑的統計,全國歷史建築數量如今已達九○二個,古蹟七一四筆。其中,金門在登錄歷史建築方面最為積極,其所保存的文化資產聚落,更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點推薦。


  林家花園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指標性歷史建築。這既是台灣的古豪宅,也是抗日運動家林獻堂的政治講壇。此外,林語堂、張大千、錢穆等渡海來台大師故居,也因文化底蘊的沉澱而不斷吸引人們的駐足凝神。


  亮點 國民旅遊超過一億人次


  觀光局的資料顯示,二○○七年全年國民旅遊達十一億人次。雖然翌年分別因全球金融風暴而回跌,但預期今年將隨著經濟的好轉而緩步上揚。


  國民國內旅遊風氣可以從武陵農場的熱度看出。如今的武陵農場再也不是布滿農民上山囤墾的高麗菜園,而是蛻變成櫻花鉤吻鮭保育的國家公園。此外,鹿港小鎮的獻神好物、糕餅小吃也一直魅力不墜。


(本文由天下雜誌《微笑台灣十周年專刊》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