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是「大陸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1周年紀念日。錢學森生前不只一次問「大陸大學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如今,1年過去了,這項「世紀之問」仍震盪著大陸教育界。
能否掙脫束縛創新人才成長的羈絆,能否探索出有利於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被概括為「改什麼、為何改、怎樣改」的討論,依然在大陸學界持續。
今年秋季開學,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該校開學典禮上先後提到82次「質疑」,要求學生學會質疑,哪怕是質疑學校和校長。但在那樣的場合,他來不及對當今既沒有質疑精神,又不敢質疑的大陸大學生們,在以往十多年的教育環境作縱向性的分析。
不當的教育 扼殺孩子創造性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是旅美教育學家、邁阿密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黃全愈自2000年開始,每年暑假回到大陸作報告時,被很多人問到的問題。許許多多甘願把巨大的付出用於孩子教育的大陸父母,一直以為可以像訓練技能那樣,去訓練孩子的創造性。黃全愈告訴他們,創造性只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培育,創造性教不出來,但不適當的教育足以把創造性扼殺在萌芽中。
2000年,南京一個房地產老闆創辦一所中英文學校,邀請黃全愈在學校辦了個「素質教育實驗班」。開班第一天,黃全愈幫剛上小學的孩子們上了第一堂課。他看到孩子們全都挺直腰安靜端坐,便要求他們放鬆自己,可坐也可站,孩子們一下子活躍起來。黃全愈講課時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孩子們七嘴八舌回答。下課了,一個小女孩走上前問:「黃爺爺,我還是想不通,為什麼月亮老是跟著人走呢?」黃全愈心頭一熱,蹲下身說:「等爺爺明年從美國回來,相信你一定會有答案了。」
為準備應試 摧毀孩子的靈性
1年後,黃全愈回到這個實驗班,把上一年的問題又問了一遍,結果所有的孩子們都答得很好,還反過來問了不少讓他「難堪」的問題。他聽孩子們用英語玩「拔蘿蔔」遊戲,當「小虎」、「小猴」、「小豬」、「小兔」合力把蘿蔔拔出來吃,並且用英語說「蘿蔔真甜」時,他聽到那個小女孩自言自語地用英語嘟囔:「老虎是不吃蘿蔔的!」黃全愈心頭一震,這不正是「實驗班」要培養的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嗎?
又過2年,黃全愈第3次來到實驗班,看到的卻是一群怯生生的孩子,雖然都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見了個性奔放、活潑好問,他們的靈性在2年的應試教育中已經蕩然無存。房地產老闆向他道歉:「對不起,我沒能繼續按你的理念教他們,因為我也有很多無奈……」黃全愈的眼眶濕了,也許他真切感受到了什麼叫「前功盡棄」。
「圈養教育」遺害 很難獨當一面
大陸傳統的基礎教育從幼稚園起,孩子就被要求聽話,「不聽話」的孩子被斥為調皮搗蛋。進入中小學盛行的「圈養教育」,學生們不需要思考,只需按照老師的講解領會,記住標準答案即可,課堂上不能有「奇思怪想」,發言時也不敢「隨心所欲」,寫作文時如果寫了「我不喜歡世博會,擠死了。」那分數很可能會不及格。
那些中規中矩的孩子後來的表現又如何?大陸某大學教授曾披露近年間自己所閱讀過的畢業論文:「如果哪一篇寫得很通順,十有八九是在網上抄的。」某個律師事務所主任評價近年前往應聘過的大學生:「基本上不具備任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被稱為「最瞭解中國的美國專家」奈思比夫婦,近日在他們的新書《梅林:我的中國》中分析說,大陸青年進入國際大公司後往往會很順從,但每到需要他們決斷時,總是瞻前顧後,怕承擔責任。於是,很難獨當一面,成了大陸員工被大公司辭退的重要原因。作者認為:「這是教育的問題,大陸的教師們把所有學生都用一種方法培養,一旦發現某個學生與眾不同,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學生可能出了問題。」
美國學者薩博說:「不同的教育會培養出兩大類不同的孩子」。被稱作「聰明的孩子」,能知道答案,能理解別人的意思,能很快抓住要領、完成作業,樂於吸收知識,長於記憶;被稱為「智慧的孩子」,能提出問題,能概括抽象的東西,能演繹推理、尋找課題,運用知識,善於發明,長於猜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