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中國新聞周刊-梁從誡環保之路61歲才開始

  旺報【記者楊慈郁/整理】
  不只是「梁啟超之孫」、「梁思成和林徽音之子」,綜觀梁從誡的一生,除了梁氏家族的光環,61歲才開始的環保之路,讓最後的這十幾年,成為他人生最輝煌的一段。「人還是應該有一種精神、有一點追求。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生活。」梁從誡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這句話,從61歲開始了他「自然之友」的艱辛事業。
  2分之差 與建築系擦身而過
  梁從誡走了,走得很平靜。2010年10月28日,梁從誡在北京病逝。消息傳開,北京東城那所樸素的舊式宿舍樓中的家中,擠滿了前來慰問和弔唁的人們。梁從誡的兒子梁鑒說,父親臥床不起已經好幾年,這次是突然肺部感染繼而引發臟器衰竭,他去世時已無神志,所以很平靜。
  幾乎所有媒體在報導這則消息時,都用了「梁思成之子、梁啟超之孫梁從誡去世」這樣的標題,殊不知,這是梁從誡生前最不愛聽的身分介紹。梁從誡一生都想擺脫名門之後的光環與重負,以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梁從誡的父母都是建築學領域的大家,他們自然也希望兒子子承父業。之所以取名「從誡」,就是希望他師從宋代建築師李誡。然而,梁從誡考大學時,卻因為分數差了2分,與清華大學建築系擦身而過,進了清華歷史系。
  1958年梁從誡研究所畢業後,曾在雲南大學教書,後又回到北京,在大陸外交部研究國際關係,並歷經文革的動亂和下放。文革結束後,1978至1988年,他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任編輯,參與創辦《百科知識》月刊,這是他享受體制內鐵飯碗福利待遇的最後一個職務。1988年,時年56歲的他辭職後,來到民辦的中國文化書院擔任教授。
  應該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思考大陸的環保問題。「一個人一生會有一個高峰,而梁從誡先生的高峰,卻是從他60歲以後開始的」,與梁從誡一起創辦大陸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現任「自然之友」理事長的楊東平說。
  公園席地而坐 創辦自然之友
  直至今日,關於「自然之友」創立之時,4位創始人梁從誡、楊東平、梁曉燕和王力雄,在北京「玲瓏園」激情澎湃地憂患國家未來的情景,在媒體的描述中已經近乎是一個傳奇。那是1993年的6月5日,正是「世界環境日」,數十位知識份子在公園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討論環境問題,這在當時的大陸,還是一個生僻的詞語,人們更關心的是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環保問題似乎還很遙遠。
  那一天,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康雪也到了現場,「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環保……這項事業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民族、也不分國界,如此博大,又如此重要,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當時,她也被梁從誡的個人魅力所折服:「梁先生講話風趣幽默,充滿睿智」,而且意氣風發,彷彿「找到了自己的事業」一樣。那年,梁從誡61歲。
初期無報酬 靠妻子退休金生活
「梁從誡對於自然之友的開創之功,對於大陸環保事業的貢獻,恐怕他自己都想不到」,楊東平說,梁從誡以他的感召,帶動和孵化了大陸一代環保人士,如:野生動物攝影家奚志農、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的創辦者楊欣等人。而這一代人的崛起,對大陸環保事業的推動遠遠超出了他個人的影響。
楊東平說,雖然環保在今天已經成為常識,但在當時的大陸,大多數人對此都沒概念,也不知道什麼是NGO(非政府組織),而梁從誡因為對外面世界有更多瞭解,比我們有「先知先覺」。他已經意識到,大陸已經走到了這個階段,再一味強調經濟發展而不顧環境問題,將帶來災難。
他很早就知道世界上的那些著名NGO,以公民自己的力量對社會做出貢獻,保護環境,他認為,在大陸,我們也可以做這些事情。這樣的想法,在當時是開創性的。
楊東平很後來才知道,梁從誡是在辭去了鐵飯碗,沒有了一切的醫療和社保福利之下開始在大陸做環保,而且已經是60多歲,這樣的事情沒有幾個人能做到。「他真是做的大決斷啊!」楊東平感慨道。事實上,梁從誡曾坦言,「自然之友」創辦最初的幾年,都是靠老伴方晶一人的退休金在維持生活。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110513x112010111400296,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