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住宅政策推得又急又快。內政部在10月31日「社會住宅初步構想記者會」中,才公布推動構想,並提及未來將進行社會住宅實際需求調查,期以「在逐步推動社會住宅的過程中,也能掌握到底社會中需要社會住宅的人群,及其所需的住宅質量為何?」當時政府似乎尚未清楚掌握需要社會住宅者的想法與需求,台北市政府亦在當時,拋出於帝寶旁興建被戲稱為「小帝寶」的社會住宅,引起各界議論且皆曰不可。
於是社會各界開始討論社會住宅應有的內涵和適用對象,及其與現有住宅資源的整合關係,社會對這些問題仍在討論之時,內政部卻旋即在二周後的現在,公布社會住宅興建地點,不僅如此,內政部還宣布首波選定五處,預定在2011年底動工,完工後可提供1661戶社會住宅,並且未來將優先開放社會經濟弱勢民眾租用。有什麼樣的急迫性讓政府推動得如此急就章?
社會住宅政策需要龐大的國家資源挹注,政府需要與社會溝通,且應有更細膩的政策規劃。所謂細膩的規劃並非只有土地選址原則、社會住宅辦理原則、模糊的適用對象,就可以從國有土地中,拋出五塊來蓋社會住宅。政府不僅在需求面上,沒有說清楚哪些人可以申請「社會住宅」?規劃1661戶社會住宅,是夠還是不夠?未來入住社會住宅的人,其居住需求為何?在建築規劃上,是否應該予以特別考慮?
此外,政府也未在供給面上,說明何以需要以「興建」的手段辦理?即使要以興建方式辦理,興建後的社會住宅管理將如何執行?以BOT方式外包給私部門管理,是否將衍生其他弊病?以及,捨棄現有公部門住宅資源,將區位良好的國有地釋放興建社會住宅,是否為唯一途徑?現有公部門手上住宅資源,使用狀況如何?例如行政院的合宜住宅、財政部的公益住宅、台北市的公營住宅、國民住宅、平價住宅和社會住宅,這些住宅有何不同?將來又如何與社會住宅整合利用?過去國宅政策的困境政府是否充分了解?這次興建社會住宅是否已有防範之道?若不了解國宅政策失敗之因,社會住宅是否將重蹈覆轍?
應有細膩政策規劃
在社會住宅政策仍充滿不確定與疑問時,政府卻在五都選舉前,急就章地決定拋出五塊國有地,並且「很有效率」地決定將以「興建」方式,提供給「適用對象不明」的需求者,並期待有「立竿見影」的功效。我們要提醒的是,社會住宅需要有更細膩的政策規劃,政府急就章的態度,令人擔心真正需要社會住宅的弱勢者,在政府因為選舉壓力的操作下,未能得到應有的社會福利。
此外,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可誤認社會住宅可解決高房價。或許官員們的邏輯會是:當前住宅問題是房價過高,因此住宅政策為解決高房價的政策;而高房價的解決策略是增加供給量,因此所謂高房價的政策是,由政府興建住宅而增加供給的政策;而興建更多社會住宅可增加住宅供給量,因此社會住宅可解決高房價。這個邏輯的問題在於,忽略需求才是關鍵,且社會住宅所能供給的量只是少數,幾乎無法影響住宅市場。由此可知,住宅政策不等於社會住宅政策,社會住宅政策也不等於「興建」社會住宅政策。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72752/IssueID/20101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