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張曉風:懷念吹自然風的年代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1.04.23 03:22 am

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王俊秀昨天呼應中研院院士許倬雲的說法,他說:「推動這個概念已很久」,日本被迫要反思,台灣現在就有很好的機會,政府要思考「價值取代價格」,要讓台灣有好山好水。

王俊秀表示,政府常被財團牽著走,以為國家要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但經濟和環境保護要均衡發展,人民才會幸福快樂。現在台灣應該要進行「典範轉移」,以前只是一味要經濟成長,應該轉型為要對環境友善,把環境保護當成經濟發展最好契機。

作家張曉風也對許倬雲建議回到一個島嶼所能容忍的生活方式,大表贊同。她說,民國六○、七○年代的簡樸是令人懷念的,當時農民耕耘自己的土地,毛衣破了有裁縫幫忙縫補,打開窗戶自然風就是最好的冷氣,台灣人民自給自足,而不是像現在吃外國進口的稻米糧食、衣櫃永遠少一件衣服。

「就像蔣經國時代推動的五菜一湯運動」,張曉風說,也許很多人受不了這麼節儉,可是一樣能吃得飽,為什麼要耗費那麼多的「排場」與「包裝」呢。

張曉風提到,在電氣化後出現無數便利的發明,但常民生活細膩的情感也漸漸被埋藏,如果回歸簡單一點的生活,少了一點便利與科技,會發現世界很豐富。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許院士的看法是「進步的」,人類有文明以來這兩百年,生活都以便利為最高指標,卻對「便利」無限上綱到對自然予取予求,最後勢必要付出代價。

周聖心說,原始的生活應該是指「簡單的」、「在地的」以及「不過度消費」,而每一個人都能從自己先做起「節能減碳」,以在地的飲食取代進口。吃自己種的稻米、蔬菜,既減少繁複的包裝,也降低汙染排放。「否則現代人不斷追求便利,只會透支下一代的資源。」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6291516.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