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讀」門功夫 上不上網都要練

 

【聯合報趙哲聖/倫敦城市大學社會學博士(台中市)】2011.01.25 02:51 am

  喜愛鼓勵年輕人閱讀的李家同教授,每次只要對網路新媒體批判,總會讓網路世代氣得牙癢癢的,卻也拋出全球資訊文化變動下,使用者所面臨閱讀文本的瓦解、矛盾與創新。

  幾個世紀前擔心書籍印刷品破壞原木成長的人類,透過網路,創造另一種接近資訊的平台。負責管理網路世界的IP網址系統,就在二一一年的這幾天不夠用了; 年底尾牙的台灣科技大廠,高喊著「網路雲端」技術,期望成為明年獲利的願景;蘋果企業老酒裝新瓶的iPad平版電腦鼓吹電子書閱讀。這些科技的創新,如同 麥克魯漢所說:媒體是人體的延伸,我們的觸角多元了。

  網路世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枷鎖,「超驗的」空間似乎凌駕了「經驗的」空間,一個小學生,只要能有網路環境,簡單的課程導引,便能夠快速的搜尋網路資訊,進 入維基百科;學生跳過了經驗求知的過程,迅速的進入超驗的網路資料庫,創造生動的報告,卻也可能剪貼與複製過多雷同與相似的作業,這可能是李家同眼中的 「笨」閱讀過程。

  作為一個正確的意識型態的批判,我認為並非是對新舊體制的批判(書籍vs.網路),而是對於「使用工具」理性的批判。一個不會與不懂得閱讀的人,就算只給 他讀文學名著與判決書,他不見得能聰明讀出東西;相同的,有最快網路連線,最炫網路平台的讀者,缺乏閱讀的熱情,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就會變成不聰明的讀 者。因此,我們應該拋棄對使用科技「客體」的迷戀與反抗,深思如何在近用客體的過程中,體現正向的學習過程。

  借資訊學者拉許對資訊批判的過程,他指出資訊在現代社會是內在的,並非二元的,資訊打破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關係,多少人因網路進入無限知識的領域,卻也迷失在連線的虛擬世界。資訊已成為一種行動網路的內在平台,我們已經被綁在資訊「和」社會中。

  在這樣資訊化過程中的讀者,我們必須要思考這些流動的符號與文字,是否對閱讀產生意義?網路世代擁抱了新科技的權力,卻看不到資訊社會的不平等,減少了思考的動能;而非網路世代憂慮網路片段化的不平等,卻又忽略了新科技所創造的知識權力。

  是「笨」閱讀者?還是「聰明」的使用者?在這樣媒介景觀成長下的我們,別在意別人怎麼說,倒是需要反思與學習,老師與學生都需正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