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02-02-04.抗衡孔子學院? 台灣書院有得等

【聯合報╱古蒙仁/文化工作者(台北市)2010.02.20
 
  馬英九總統大年初三與表演藝術團體舉行座談時,重申了他在大選期間提出的文化政策。但馬總統的文化白皮書上所列政見,從「台灣獎」、「廿一世紀華文大辭典」、「文化外交基金」,到「台灣書院」,在馬總統就任即將屆滿二年之際,完全看不出政府有何初步的構想或作為。
 
  「台灣書院」是什麼?白皮書上清楚界定:「台灣是華人文化重鎮,舉凡儒教、佛學、禪宗、文學、建築、工藝、傳統民俗等,均得到較其他華文地區較為完整的保存與發揚。有系統地與歐美國家社區合作設置『台灣書院』,開設哲學、文學、藝術等相關課程。」而主要目的,即是為了「抗衡中國大陸的孔子學院」。
 
  白皮書上對「台灣書院」已寫得非常具體,馬總統上任後也已交由文建會主辦,僑委會和教育部協辦。但在此次座談會中,馬總統卻又表示,推動設立「台灣書院」,是否與文建會的文化中心合併?還是要以僑委會主政的中華學校為轉型基礎,仍要再思考。
 
  其實我國在中南美洲、日本的大阪、橫濱都有中華學校,或許未來可轉型成「台灣書院」。但中華學校是由僑委會輔導,預算不足。近年來雖然積極布建「網路僑教」體系,基本上還是停留在華語的教學與推廣的層次,缺乏文化的內涵。
 
  文建會為了推動台灣文化與國際交流,曾在紐約、巴黎和東京成立了三個文化中心。該會希望能逐步在世界文化之都設置更多的海外文化中心,將台灣文化推介到當地社區。雖然具備了文化的內涵和視野,但寥寥幾個據點、屈指可數的工作人員,如何與大陸在海外廣設的「孔子學院」相抗衡?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促進了整個華文世界的活力,漢語也逐漸達到國際性語言的地位。由於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政府乃在各國開辦「孔子學院」,作為海外學習漢語的教學基地,並統籌當地的漢語教學及民間的文化活動,將觸角拓展到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
 
  不可諱言,這並不全然是漢語的魅力,也絕非中國文化的誘因,而是來自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外國人要想在中國市場中獲取利益,了解中國、能說漢語是必要的手段。對中國政府而言,所謀求的也不僅是文化傳播或經濟利益,更包含了一種政治訴求,也是行銷中國最有效的利器。
 
  已故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曾提到,經濟發展成功對主導和受惠的人都可以產生自信與自我肯定。當東亞國家在經濟起飛之後,在與西方社會比較時,會強調他們文化的特色,並倡言其價值觀及生活方式。
 
  中國政府在成為世界經濟強權之後,亟欲在海外推動「孔子學院」,未嘗不是出於這種心理;但對台灣而言,更可見其野心的是要取得儒家文化乃至漢文化的詮釋權與主導權,馬總統才會提出「台灣書院」做為抗衡利器。
 
  可是馬總統的遠見與憂慮,碰到官僚化的行政體系,猶如急驚風碰上慢郎中,迄今一籌莫展。照目前情勢發展下去,別奢言抗衡了,「台灣書院」這隻尚未起步的烏龜,恐怕一輩子也難望「孔子學院」這隻先跑的兔子的項背了。
 
 
 
版主按:
 1.台灣共生書院由台灣全民共有的共生公益網等劃設立。可遍佈全世界。不只是文化傳遞,更是NGO推動,台灣商品易總代理。也可接受政府委託代辦領事簽証事宜,成為實際上全方位的台灣代表機械。
 
 2.“廿一世紀華文大亂典”可以由共生公益網發起。發揮積沙成塔的精神,動員全民知識份參與,發層成類似wiki(維基百科)形式。融合兩岸不同社會政治觀點,正簡字並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