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北縣淡水)】2010.02.21
報載馬總統當年成立「台灣書院」的競選政見,現在要加速推動,看完報導內容,令人憂喜參半。首先是成立的動機,實不宜被視為要與中國的「孔子學院」相抗衡,否則會作繭自縛。
中國自2004年在外國成立第一所「孔子學院」至今,短短幾年就在88個國家成立282所「孔子學院」與272個「孔子課堂」,註冊學生達廿三萬人;申辦中的還有50個國家,160所。從量的角度來看,「台灣書院」要談抗衡似乎很沉重;從「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內容來看,不論是華語或漢學,台灣應該是樂觀其成,而不是與之對立,甚至於刻意創造異於中華文化的「政治教材」,反效果立見。
其次是「台灣書院」的行銷內容是什麼,未見說明。如果是「山寨版」的「孔子學院」,其未來前景不會令人期待。孔子是中國封建思想的經典代言人,要去除其政治色彩很不容易。這也正是許多有識之士檢視中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之間,似乎隔著一道很大的鴻溝。如果從近廿年來世界上流傳的「台灣傳奇」來看,可以用來行銷的內容很多,但是綜合而言就是一種源自中華文化,爭取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台灣價值」。未來的台灣書院可以朝此一方向思考。
再來是中國的「孔子學院」是向台灣以外的全世界行銷,他們推銷華語與漢學;「台灣書院」則是必須有信心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行銷,甚至要把中國當成主要市場,行銷「台灣製造」的「台灣精神」與「台灣價值」,如此規劃與企圖,才能夠構築這一代台灣人的夢,一個可以征服中國的夢。要讓中國新一代青年知道,原來中國人也可以選擇「台灣」的生活方式。要用什麼方法可以行銷台灣?正如同中國也在思考要如何才能感動台灣人民一樣,是必須用功與用心去思考的。
總之,兩岸可以互相學習的實在太多了,「抗衡」不必然是有利的訴求,少一點政治人物與口號,多一點文教討論與分享,從肯定中國成立「孔子學院」的成就出發,「台灣書院」就可以嘗試學習從建構「台灣精神」與「台灣價值」的思想與信仰做起,避開立即明顯的政治企圖,可能比較容易為兩岸關係開啟一個新的局面。
編者按:「台灣精神」、「台灣價值」就是共生公民社會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