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農藥、廢棄毒害蝙蝠陷迷航

台師大研究團隊透過採集台灣各區蝙蝠糞便,發現台灣蝙蝠受農業、重金屬等環境毒物影響,中樞神經和回聲定位系統都被破壞,讓蝙蝠「迷航」、無法正常在空中捕捉昆蟲或躲避障礙物,蝙蝠因此逐漸消失在田野中。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投入台灣蝙蝠回聲定位研究長達廿年。他指出,根據台灣蝙蝠學會調查,近年各地蝙蝠洞數量都在減少,蝙蝠洞內的蝙蝠數量從二○○五年的五十萬隻降至二○一四年的廿萬隻,令人擔憂。


吳忠信團隊此次花了三、四年時間,利用蝙蝠田野研究與調查的機會,採集台灣北、中、南、東部不同地區的糞便,利用研究室儀器分析蝙蝠糞便重金屬含量,發現各地蝙蝠都含有不同種類的重金屬,有些甚至超量。


吳忠信指出,北部蝙蝠中被發現含有超量的鉛、汞、鎘、鉻、錳等重金屬;中、南部蝙蝠糞便則含有超量的砷、銅、錳等,並檢測出農藥益達胺累積。若以汙染類型及區域來看,北部環境毒物主要來自工業與交通排廢氣汙染,中南部蝙蝠糞便中環境毒物主要自農業汙染。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過量的農藥及重金屬,會讓蝙蝠腦內的海馬迴與內嗅皮質的神經細胞受損,導致大腦內部定位導航系統及記憶學習功能喪失。此外,也會影響蝙蝠發聲、聽覺、飛行定向系統,造成蝙蝠「迷航」。


吳忠信指出,蝙蝠大腦內建定位導航系統,飛行利用「回聲定位」系統來捕食空中的昆蟲,並避免相撞,一旦中樞神經受損,就會搞不清「身在何方」。當蝙蝠無法順利找尋獵物、躲避障礙物,生存就會受影響。


吳忠信表示,蝙蝠能幫忙吃害蟲、協助作物授粉,一個晚上就可吃掉數百隻甚至上千隻昆蟲,是「天然殺蟲劑」,對生態系有很大幫助。若蝙蝠持續消失,對農業是浩劫,希望透過研究,讓各界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以蝙蝠取代使用農藥,與周圍生物共存共榮。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report。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2247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