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名媛教育》談教育的省思


2011/1/29  作者:Jones Wu


  六十年代的英國,聰穎愛做夢的女學生珍妮,成長於傳統小康家庭,父親天天逼她念書,時時刻刻傳遞一個訊息:唯有考上明星學府,未來才有保障。


  她就讀的學校正如父親個性的翻版,傳統又保守,生活之於珍妮大半無聊、平淡,缺乏色彩。直到認識生性浪漫、出手闊綽的中年男子大衛,才打開了她的視界,帶給她夢想的生活。原先反對兩人交往的父親,慢慢被大衛的風采折服,心想:如果女兒和對方結婚,未來不愁吃穿,讀不讀書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就這樣,年僅十七歲的珍妮放棄學校生活與大學應試,投入婚姻世界中。


  輟學前,校長試圖勸留珍妮,她說:「沒有學位,誰都做不到有價值的事。」珍妮反問:「有學位也沒人做到有價值的事,至少女人都沒有。念書辛苦又無趣,妳要我一直無趣下去,然後無趣一輩子嗎?……校長,妳這樣教育我們已經不夠了,妳必須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繼續讀書?」語畢,珍妮頭也不回地離開校園。




對於平凡的恐懼


  《名媛教育》改編自琳恩.巴伯(Lynn Barber)的自傳小說,由小說家尼克.宏比(Nick Hornby)撰寫劇本。尼克文字以幽默雅致見長,擅用細節堆疊角色性格,並相互對照。劇中每個角色都頗有意思,出場不多的女老師或校長、珍妮的母親,或是大衛漂亮的女性友人海倫,這些女性角色彷如珍妮內心焦慮的反映,她在她們身上看到的並非羨慕,而是恐懼:害怕平凡、害怕思想無法自由。


  珍妮愛講法文、對異國有著想像,都說明其極欲逃離現狀的渴望。然而,聰慧如珍妮的女孩為何會愛上中年大叔大衛?因為他擁有漂亮名車、對藝術有著絕佳品味、談吐優雅又風趣,或者珍妮迷戀的其實是「自我幻想」的投射?例如大衛帶著珍妮出遊,途中暫時停靠街口,大衛下車跟路邊某黑人家庭打招呼、談天說笑。待他返回車上,珍妮問他為何會認識黑人家庭?大衛說自己從事房地產工作,黑人家庭也需要一個可以居住的地方,不是嗎?聞言,珍妮對大衛不帶歧視又樂於助人的行徑,多添上幾分崇敬。或者,大衛為說服珍妮父親讓女兒在外頭過夜,刻意在言談中提及知名作家C.S.路易斯的名號(《納尼亞傳奇》原作者)。聽聞女兒有機會跟大作家見面,原本不贊成女兒在外過夜的父親,態度瞬間有了轉變。




真誠的實在


  大衛何以能輕易騙過珍妮父親?憑的是自信?過人膽識?或利用人們對特定形象(地位)的崇拜達到目的?大衛既不認識名作家C.S.路易斯,幫助黑人家庭找住所也非出於同情心,而是故意讓有色人種搬入社區,逼走原來的白人房客,接手房產、脫手再賺一筆。將「真實」攤在陽光下,多的是現實荒謬。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這句話適用於珍妮身上,女孩經歷愛情洗禮,從女孩變成小女人;適用在珍妮父母身上,渴望擺脫貧困,讓他們無法明辨真假;也適用在所有曾經在事業、愛情路上受騙的紅男綠女們,收拾對不凡的渴望,擁抱真誠的實在。




教育的可貴


  《名媛教育》的英文原名《An Education》這裡的教育,既指珍妮與學校的關係,她質疑學習的動機,竟只為了餬口或特定目的;亦指社會大學。出了校園,學習並未停止,每個生活在社群中的人們,仍持續在人生道路上學習。珍妮問校長:「妳必須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繼續讀書?」她控訴的其實是體制、父母師長的心態,凡事只看利益、不求心靈探索;一如人們眼中的大衛,只見其閃亮耀眼的光采,卻忽略被光采映照背後的陰影。不過,珍妮若無接受教育,她不會是現在的她,不會是那個讓大衛眼睛一亮、隨口說出機智話語的聰明女孩。


  教育的可貴不在於保障未來前途,而是學會思考的珍貴。若無獨立思考,便只能隨著人海漂浮,任人操控吧!丹麥籍女導演瓏雪兒菲格(Lone Scherfig)飄洋過海來到英國拍《名媛教育》,將故事說得流暢精采。影片找來女主角凱芮穆雷根,氣質清新又知性,初時眼神中有著青澀不畏難的勇氣,饑渴於擁抱新奇;卻在走過成人世界一遭後,掩不住眼底那抹滄桑。飾演大衛的彼得塞斯嘉將華而不實卻不經意流露出驚慌與自卑的角色,演得極為出色;飾演校長的艾瑪湯普遜、父親艾佛蒙利納,還有飾演老師的奧麗薇威廉絲等,出場時間雖不多,但場場有戲味!


  喜歡英國小品的朋友,《名媛教育》會帶給你教育的反思。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164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