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中國青年報-弟子規遠不如許多國學典籍

更新日期:"2011/02/13 02:03" 記者楊芙宜/整理

旺報【記者楊芙宜/整理】

去歲今初,一本在300多年前坊間流傳、原本稀鬆平常的千字「小書」《弟子規》突然熱起來,有的省市(如山東省等)明令各中小學校不得全文推薦或誦讀《弟子規》,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有的省市則相反,大力向學生推薦《弟子規》,例如北京市教育部門正在首批19所小學中試點國學教材《〈弟子規〉新解》,下月終審確定後,有望於9月新學年到來之際在全市小學推廣,同時表示「不刪減原文」;再加上春節期間歌手周筆暢在某電視台春晚上唱了一首名為《弟子規》的歌曲,更為其「普及」添了一把火。

我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所在的學校,很「幸運」的成為誦讀《弟子規》的試點校之一。春節放假在家,我常看到孩子撅著小嘴,鎖著眉頭嘟囔著「聖人訓」「首孝弟」「晨必省,昏則定」之類。

通讀這本小書,我發現雖然它僅有1080個字,卻以三字韻的說教方式羅列了108項繁文縟節的「規矩」,其中大多是「號泣隨,撻無怨」「言語忍,忿自泯」之類的愚忠愚孝。在試點教材的鏈接事例中,為了證明某些「道理」,編者牽強附會地扯進了很多現代人的例子。怕是當年結合自己的私塾教學經驗拼湊成《弟子規》最初文本的那個酸秀才李毓秀自己都絕難想到,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竟有人把他向清廷邀功而作的這一文本視為圭臬向孩子們灌輸!不知這是教育的幸,還是不幸?

問題的關鍵是以中華民族5000年汗牛充棟的國學典籍而論,為何偏要選擇從《弟子規》下手對孩子們發蒙呢?論「泛愛」之理,《弟子規》的「小我」說教難敵《岳陽樓記》的胸襟氣度;論「孝弟」之情,《弟子規》不如《陳情表》來得深情自然;論「忠廉」之義,《弟子規》怎比得上《出師表》動人心魄;論文字表達,《弟子規》的枯澀與白樂天的明白通達相差又何止千里!

有關部門如果真的心繫「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能否把上述真正的國學典籍進行一番精編,告訴孩子們一些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豈不比讓孩子莫名其妙地背誦「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強之百倍!(摘自2011-2-10《中國青年報》,原題「令人糾結的《弟子規》」,作者木公)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13/140/2mbe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