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以自主學術傳統宏揚「人間佛教」的文化型態

    陸客到台灣觀光訪問的第一個印象,通常是:「台灣保存的中華文化元素比大陸多!」,所謂的「中華文化元素」,展現在台灣人民生活的不同層面,其具體代表,則是「人間佛教」。

台灣宗教界幾個主要山門,像佛光山、慈濟功德會、中台禪寺、法鼓山,都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和中國文化結合,成為「三教合一」的「人間佛教」,跟印度的原始佛教並不相同。尤其是星雲大師在佛光山開創的人間佛教,印順法師開始理論探索,太虛大師全力推廣,星雲大師則集其大成。一九四九年,這位二十三歲的揚州和尚,隻身從大陸到台灣,沒有親人,不諳台語,但他在投注六十年心力之後,佛光山二百二十個道場遍布全球各地,開啟了無限莊嚴的人間佛教世界。

台灣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經過三十幾年的反思、批判辨證和積澱,已清楚認識到,心理學本土化的正當途徑,是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運用「多重哲學典範」,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中人們在生活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

台灣本土社會科學的成功經驗,正可以作為大陸發展本土社會科學的借鏡。自從鄧小平在一九七九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經過三十年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社會型態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

在文革時期被消滅的資本家和地主階級重新崛起,當時被打成「臭老九」的知識分子,再度成為新的社會菁英。過去一度被吹捧為已經「當家做主」的工人階級和農民群眾,仍舊沉浮於社會底層。

文革期間大陸學術思想界所造成的真空狀態,正好由「海外歸國學人」來填補,他們所帶回來的西方理論,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個人主義文化價值,也迅速占領年輕一代的思想領域。在「思想解放運動」和西方觀念的持續衝擊之下,中國卻面臨了「價值真空」的危機。

目前中國社會,不僅貧富懸殊、兩極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社會上也瀰漫著「一切向錢看」的功利主義之風,人們不再相信共產主義,學校體制也不知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人們精神世界空虛,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

在中國崛起之後,未來二十年,中國學術界必然會致力於建立自主的學術傳統,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曾經指出,從西元前八百至兩百年之間,是人類精神文明奠下基礎的軸樞時期(Axial Age)。

兩漢時期,佛教進入中國,為儒家文化所吸收,塑造出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文化型態。到了中世紀時期,十字軍東征的結果,使得基督教文明和希臘文明互相結合,奠下日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基礎。

從明末清初至今,華人文明最艱鉅的任務,就是以中華文化作為基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吸納西方文明之優長。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其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擺脫西方學術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如何在這個大趨勢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道,是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必須嚴肅思考的關鍵問題。

出處: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769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