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一生為城市房奴


如何讓城市的房價,不壓垮城市人的一生,已成了全球性的挑戰。

       香港占中,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除了「爭普選」「爭民主」的渴望外,貧富差距尤其是房價扮演重要的憤怒之源。

香港自2003年SARS經濟迅速萎縮,房價跌崩30%後,即祭出零遺贈稅的投資移民政策吸引亞洲富豪。誰也沒料到11年後,香港迎來近50萬大陸投資客,房地產翻漲400%;香港金融司及港府雖然祭出雙辣政策,包括第二套房屋自備款必須五成,以及釋出精華土地建造公租屋…也就是政策足夠保護金融體系也注意了低收入戶的房屋供給。但彈丸之地的香港,面對龐大中國的無窮資金及零遺贈稅導致的熱錢湧入,港府的雙辣政策,效果有限。

香港占中背後的經濟憤怒不是惟一。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於10月23日發佈了一份報告:全球城市居民,正承受巨大住房壓力。麥肯錫指出全球共有三億三千萬個城市家庭,共同面臨「居住成本」疲於應付的痛楚。在全球性的排名中,第一名不是香港,而是紐約,東京第二名,第三名倫敦。若以開發中國家的城市計算「房屋痛苦指數」前三名,依序為北京、聖保羅和布宜諾斯艾利斯。麥肯錫的痛苦指數研究方式細算住房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從而統計出城市居民因「房價」面產生的壓力。


中國人對於「家」的概念裡,「家」象形字的「」代表一個庇蔭眾人的居住之處;所謂傳統基本人權的渴望第一便是「安居」;而台灣做為移民社會,到那兒都有「土地公」,目的也是拜土地公求個祖厝平安。

如今隨著現代經濟轉型及金融危機幾項因素互相交錯影響,城市房價已成了各個社會政治動盪、社會矛盾的主要震痛來源。「一生為房奴」,在全球各大城市幾乎成為全球公民憤怒的口號。

現在經濟型態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城市化,不到城市,找不到工作;也因此衍生教育、行政、交通、福利、醫療資源均集中於城市。於是為了提高教育競爭力,孩子必須在城市就學;為了找工作青年必須留在城市任職;退休之後看病送急診,大城市才有足夠醫療資源.你小的時候離不開城市,老了快死更離不開城市。

大城市的蝴蝶聚集效應,使城市呈現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癱瘓現象;居住其中的人,看不到天空,聽不到鳥叫(除非豪宅),一生一生,城市水泥及大樓若蓋的夠醜,等於生前的大墓碑。你活的不夠好,但15分鐘到達的急診室保證比較死不了。

金融海嘯後各國的「零利率」政策,更把大多數的錢皆逼入房地產。台北這種對炒房無太大限制的制度,於焉出現豪宅或別墅往往一個投資客一買就是三戶甚至十戶,房地產公司老闆們告訴我:「小Case。」

麥肯錫的報告以全球性的數據給了我們另一個更長遠更廣闊的觀察:目前全球超過一半人口(二分之一),居住於城市;這是人類有歷史以來的第一次,而且這個比例到2050年將攀升至三分之二,還要再上升25%。

如此「城市癱瘓」「城市也萬能」的現象第一個衝擊的便是「城市房屋不斷攀升的需求」所導致的高房價。麥肯錫全球研究機構悲觀且嚴厲地警告各國政府,必須採取更多打房措施並建造公有住房及提供租金補貼。

其中一項非常值得台灣反省。台灣國有財產局及軍方因歷史因素擁有非常多精華地區的土地,但這些土地並未好好使用,更不應直接以商業市場模式釋出給開發商。

例如新加坡政府直接控制土地,因此公辦「組屋」成了美談;而倫敦和紐約,政府均為大地主,建商從政府手中取得土地時,依法必須同一時間於相同區域提撥10%面積建造相同品質小坪數的房屋成為「公租屋」。麥肯錫報告特別推崇紐約現任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未來十年建造二十萬套公辦住宅的計畫以及德國長期以來完善的租屋補貼及租金控制保護法。

如何讓城市的房價,不壓垮城市人的一生,已成了全球性的挑戰;它不會隨著零利率削去危機。以台灣為例,除非出現第二個和台北一樣相同工作機會的城市,台北房價難以承受之重,將是一個綿延數代的世襲式疼痛。

麥肯錫報告引用了英國ULI董事長Andy Martin的話當結語:「城市愈成功,自身便成為成功的受害者。」「未來所有的城市均承受巨大的壓力,它們是成長的齒輪,但也因其高房價成為撕裂城市的斷層。」

不要告訴我高房價只是一時,換了政黨、換了市長問題立刻可以解決。除非他(她)提供了方法,誠實面對舉世滔滔的城市房奴難題。

出處: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025/4940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