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大陸人在台灣-鹿港小鎮古樸民風

  知道鹿港,是因為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文化創意產業的廖老師告訴我,清代的台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用以形容台南、鹿港、艋舺這3個位於台灣南、中、北部的繁榮港埠。今日的鹿港,市區中心已遠離海岸約4、5公里之遠,曾經的繁華的風光時代早已隨風而逝。光復後的台灣都會興起,鹿港沒能搭上這班車,但歷史與韶光留下來的古蹟卻逐日沉澱,成了不少人心中的記憶和歸宿。於是鹿港之行,成為我的「古蹟之旅」。


     門內生活 門外生意


     鹿港老街的道路都是用紅磚鋪成,兩側人家的木質房門古老得充滿韻味。門內生活,門外就是生意。走到老街的盡頭,看到媽祖廟。正好趕上當地媽祖進香,又是炮仗又是表演,十分熱鬧。台灣普遍信奉媽祖娘娘,每年媽祖繞境活動都很盛大,是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大甲媽祖繞境更有長達9天8夜的。家在彰化的朋友說,媽祖每年到彰化時都停留最久,因為當地人會「搶轎」,以求媽祖庇佑,還會有鑽轎底的習俗。即便是深夜經過,各地區也會早早等候,甚至還會隨著走一段路。看報紙上說,媽祖繞境時,各地的媽祖神像齊聚在大巴上整體繞境。


     其實鹿港有很多寺廟,龍山寺、文武廟、鳳山寺等等,龍山寺還被列為一級古蹟。寺外精雕細琢的雕花門,寺內八卦門,還有老舊的木頭門柱,平穩的石階靜靜訴說著千百年來未曾變動的朝聖故事。


     鹿港,果真是個「小」鎮,我們只花了一天的時間便把那兒逛遍。那天又陸續去了摸乳巷、九曲巷,看了意樓,吃了著名的阿振肉包。還去了著名的藝術街──桂花巷,吃美味的桂花巷冰棒。那條巷子其實是條藝術作坊街道,很多老手藝人在裡面做手工藝品,從事面具製作、織線、燈籠、繪畫等手工創作,老師傅們感歎手藝傳承後繼無人,覺得現在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從事藝術創作,詞語間頗有些無奈與悲涼。


     回來後聽朋友說,其實鹿港有很多條「摸乳巷」,另外還有條叫做君子巷的窄巷;鹿港著名的點心牛舌餅,要到一條無名小巷中才能找到最地道的古早味;還有一條叫做「瑤林街」的老街,裡面也有相當多的地道小吃和古蹟。


     傳統現代 徬徨失落


     去鹿港之前,根本沒聽過《鹿港小鎮》,一直以為曲風應該婉轉委婉。可是聽了之後,卻發現想象與事實大相徑庭。原來當初羅大佑的這首歌是在感歎傳統與現代徬徨之間的失落。虔誠的朝拜媽祖的人們,樸素的鄉親,在媽祖廟的後門,我果真就看到了如歌詞所唱的「我家就在媽祖廟後面,那家賣香火的小雜貨店」。


     作者其實是在喟歎這種民風的失落,飽含一種對傳統的眷戀。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廈門的鼓浪嶼,經過市場化的包裝與營銷,小島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往日的寂靜和原本的風貌早已不復存在。但願飛速發展的社會,不會吞噬如鹿港小鎮般的古樸民風,多彩的霓虹燈終歸不能取代明亮的星空。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825/11201105080035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