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看兩岸/在大陸待越久 越想回溫馨小島

  你剛到中國的時候,什麼感覺?


  十八歲那年,我在深圳待了三個月;接著因公調派蘇州,去年下半年到北京求學;這些年,我在中國境內出差旅遊,讓我對中國的印象:早年的台灣。


  一開始僅僅覺得自己是個過客,中國的一切都與我無關;人文、輿論環境的貧乏令人想逃,想回到那個人文豐富、親切溫馨的南方小島:受不了缺少「尊重他人」觀念的人群、環保概念匱乏、不守交通法規的車輛


  行人、公共場合不懂手機禮儀、服務態度惡劣;以及品味拙劣、高調現富、官派做風、高關稅、山寨商品、「關係」文化、情大於法、不尊重知識財產;僥倖心態、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過度功利主義。


  這裡有很多其他國家沒有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地,天下獨絕的世界奇景,但很多人卻因商業利益過度開發、揮霍這些資源,對於一個在寸土寸金的小地方成長的我來說,這種浪費真是不可思議,也令我回想起廿年前的台灣。


  舉例來說,江南的小橋流水很有人文氣息,只要人潮不推擠、沒有奇怪的宣傳音樂、畫報氾濫的紀念品商店,不過度強調旅遊業的價值,甚至不需要時尚,會是度假與退隱的好去處。但社會總體風氣還停留在追名逐利上,如同台灣早年以往的觀念,忽視在地人文特色,對城市與文化進行機械複製,以為就能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


  但以台灣經驗而言,這種觀念上的落後需要時間彌補。他們終會知道,得到多少失去多少,而失去的永遠也回不來,這總是要失去了之後才能明白。


  一年一年過去後,我的生活細節、周遭朋友、知識背景越來越深耕在中國,連生活用語都隨之發生變化;離家越遠越久,在兩岸都沒有歸屬感,根飄著、心懸著,隨著每一次返台,漸漸感覺,不論哪一岸,都用「非我族類」的眼神看著我們,雙重文化生活背景讓我們只能跟有同樣生活的族群共鳴:故鄉在黑水溝的另一邊,現在在這片滾著黃沙的遼闊疆土,而未來不知道在哪裡!(北京大學藝術學研究所10級碩士研究生)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6321563.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