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家長怕用藥 過動兒常延誤就醫

2011/05/19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一份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調查顯示,超過5成的病童家長發現疑似症狀時,會拖延1年以上才就醫,最長甚至拖到12年。醫師在臨床上也發現,不少病童因未就醫治療,過動症狀持續惡化,惹出許多麻煩,甚至因在校被老師同學排擠,最後誤入歧途,讓父母疲於奔命、飽受煎熬。


普遍拖1年以上 增加治療難度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昨發表調查,分析國內303份病童家長問卷發現,病童延誤就醫情況相當普遍,且即便醫師建議用藥,近半家長因擔心副作用,大多遲疑半年以上,多會先嘗試宗教、中醫、感覺統合等非西藥療法。

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指出,許多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卻不知副作用很有限且易掌控,整體來說,治療好處大於壞處,若延誤治療,症狀會越來越多,增加治療難度,對未來身心發展也有深遠影響。

學會秘書長、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指出,經服藥治療,病童不但不會成癮,未來接觸毒品等成癮物質的風險反而會降低,也較不會去從事危險行為,如飆車等。這次調查發現,近半數病童在學校會被欺負、取笑;拖延治療者,更易遭老師以負面方式對待。

鄧小弟從幼稚園起就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狀況連連,國小三年級時就頂撞老師,被賞巴掌、還拿鋼杯打破同學的頭,媽媽怎麼管教都沒有用,幾乎面臨絕望,直到五年級到兒童心智科就醫後,經服藥治療他的情緒終於轉為穩定,功課明顯進步,也交到好朋友。

張學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病患在7歲時,症狀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若拖延到11歲,則會開始有學習與社交技巧障礙;若拖到13歲以上,更會出現被退學、犯罪、毒品成癮等問題。

這次調查也發現,家長在接受西醫治療前,會先尋求宗教、中醫、行為矯正、感覺統合、運動消耗體力、氣功、學心算等方式。張學?指出,非藥物的另類療法科學實證不足,雖不見得一定沒效,效果卻很緩慢,若嘗試兩週到一個月後仍未改善時,就應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協助。


參考資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19/78/2rsh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