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加強預警 海嘯令人憂

聯合報╱吳逸民/台大地質系教授(台北市)】 2011.03.21 03:20 am


三月中旬大學校園杜鵑花盛開,走在校園裡卻無心戀花。身為地震研究者,一直掛心於日本地震海嘯引發的災難。

日本政府對於核電廠的危機處理,飽受批評;然而,對於地震及海嘯之因應,卻值得全世界的讚許。日本政府每年舉辦地震海嘯演練,建置了地震海嘯預警系統,此次地震發生後約卅秒,就提供預警訊息,東京地區的人約有六十秒的預警時間,民眾當下就依照演練的模式採取緊急避難措施。地震搖晃過後,海嘯警報隨即發出,民眾也緊急避難,因為這是近地海嘯,最近的位置只能有約五分鐘的逃離時間。然而,也已是竭盡所能了。

反觀台灣,對於地震及海嘯之防範準備,確實仍有努力的空間。台灣很早就發展地震預警研究,目前的技術也可以於地震發生後廿至卅秒快速發布消息,可惜一直無法落實運用。另一方面,防救災及重大公共設施單位對於近地海嘯的因應,卻幾乎是空白,例如:核電廠的防海嘯閘門要卅分鐘才能關閉、政府有能力發布海嘯警報,卻未完整規劃及實施撤離區域及疏導路線。

以這次地震為例,基隆民眾雖提早下班下課,但大家照著平常的路線回家,結果全部擠在基隆市,車輛進退不得。基隆市為港灣地區,一八六七年的海嘯曾經侵襲這裡,是台灣目前唯一有近地海嘯災害紀錄的區域。我們都在想萬一海嘯來了,會不會因為發布海嘯警報,反而把人聚集在基隆市造成更大傷亡?

我常在海邊活動,海邊的老人一直告誡,大海浪無情、危險,在海邊活動都要一直面對大海,面對危險方能提早因應避險。近日從新聞中得知,政府準備大筆經費投入建立海底電纜式地震儀及海嘯監測儀,以加強外海地震及海嘯的預警能力,同時也準備落實地震預警資訊之運用。

這樣的消息對我們這些從一九九四年就參與地震預警系統發展的研究工作者而言,有股莫名的興奮,然而,這些工作大部分都將落在中央氣象局的地震測報中心,而地震測報中心僅為一個約四十人的單位,負責地震、地震前兆現象、海嘯及火山之監測,同時也利用GPS觀測地殼形變,並嘗試利用地震訊號監測土石流。相較於日本,人力實在太少,是否能擔此重任?在準備建立地震及海嘯預警系統的同時,應該優先考慮人力的增加,否則良好的規劃,可能無法落實。

身為地震研究人員,地震後至今,面對如此重大危機與災難,更是感同身受,一直無法重拾笑容,衷心祈望日本能安然渡過,也希望我們能記取數千人生命犧牲所換來的寶貴經驗。如此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方能有好心情,欣賞春天的禮讚!

【2011/03/21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g.udn.com/NEWS/OPINION/X1/6223932.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