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官方該調查「幸福指數」了(杜震華)

  根據報導,英國首相卡麥隆已經要求國家統計局擬定一套測量人民「總體幸福感」(general wellbeing)的方法來產生一套數據並定期(可能是每季)公布,以評估英國人民在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幸福感,作為英國政府進行決策時的主要參考資料之一;如果一切正常,明年春天就會完成問卷設計並開始調查。其實,法國總統薩科奇去年也已經宣布,計劃將國內人民的快樂程度用來評估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而加拿大也正在研究實施類似制度的可行性。

  事實上,「幸福指數」或「快樂指數」的調查在西方先進國家早就受到重視:美國全球價值調查(World Value Survey, WVS)長期研究多國人民的主觀幸福感受;近年英國「新經濟基金會」和「地球之友」也公布偏重環境保護的「快樂星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 HPI);國內主計處也在87-96年期間在「社會趨勢調查」中調查國人的幸福感受;但沒有比較詳細的調查,之後也已經停辦。

  景氣好不等於幸福



  一直到2008年中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台灣首次較為完整的「幸福指數」調查才由一個新興的NGO(非政府組織)「台灣競爭力論壇」公布,並且在2009年中公布第二次的調查結果。兩次調查的結果竟然發現在金融海嘯衝擊之下,人民的總幸福感受是提升的!這似乎說明經濟景氣與否對幸福的影響可能和一般的直覺有異,值得長期調查追蹤,並根據不同區域、縣市、議題調查,作為政策施為的參考;如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將它作為勞工就業政策的參考一般,有其相當的重要性。可惜在資助企業受到景氣衝擊之下無法繼續支持,迄今還無法看到「台灣競爭力論壇」公布今年的調查!


  但是一個有智慧的政府,不應該坐視如此有價值的調查中斷,或者是由民間NGO有一搭沒一搭地辛苦進行。由於涉及人民幸福感受的因素不少,包括家庭關係、婚姻關係、經濟狀況、社會互動、所得分配、居住環境、教育環境、交通狀況、民主參與、政治清明、兩岸關係、政府效能等等,都會影響到民眾主觀的幸福感受,甚至關係到選舉結果。2000和2004年的台灣大選,基本上都無法單獨由經濟表現來解釋;如果有這種調查,極可能就可得知為何有那種選舉結果。


  聰明的政府當然應該利用「執政優勢」按時調查、公布結果,據以擬定政策影響民眾的投票。只要是客觀的調查,學界當然會進行相關的研究,其成果更是無價的資產,可以協助整個國家建構一個更幸福美滿的社會!
生活感受才是關鍵



  不僅是中央政府該做,地方政府也應該每季或每半年進行調查,了解民眾對於「在地生活」的幸福感受,並弄清楚「幸福」或「不幸福」是來自何處──是道路不暢順、平坦?是公務員服務態度不佳、經常遭到刁難?還是路燈經常不亮、紅綠燈老出狀況?或治安不佳出門提心吊膽?還是巷道常被路霸佔用?這些調查既然是由公帑進行,就應該對社會公布,接受民意監督並自我鞭策,成為一國或一地進步的動力來源!


  吳院長特別強調「庶民經濟」,請由最能夠了解庶民需求的「幸福指數」調查開始!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79512/IssueID/201011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