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談怒態 怒目圓睜髮衝冠

  怒,生氣憤恚也,大部分的人碰到了羞辱、冤枉、被欺侮、被咒詛的遭遇,都會發怒生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過,縱然發生同樣的遭遇,每個人生氣的程度卻不盡相同,有人稍不稱心就會動怒,有人雖遇辱卻不形於色,因此顯現出來的怒態也有相當大的落差。

  
  傳達內心忿怒之情的櫥窗很多,有聲音、動作、眼神、臉色、口齒、額筋等等,要看發怒的程度高低而定,所以怒有超怒、勃怒、大怒、極怒、微怒、暗怒、悶怒、漸怒、假怒等層次,這個「怒」,對我們的害處大幫助小,固然有時怒態也可能有助於建立權威、處理紛爭、解決問題、發洩情緒,但是其害處之大,簡直不能比擬,非但有損人際關係,傷害個人形象,而且破壞良好氣氛、妨礙事情進展、有損自身健康,因為在忿怒的心情下,衝動的身心可能失去平衡感,失去理智判斷力,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


  有些人從小就養成了易怒的習性,臉上一直掛著怒容,好像所有的人都欠他的錢不還,稍有不順,就亂發脾氣,怒態照人,大概是在家中被寵愛慣了,動輒動怒,以怒態換取大人的呵護,達到想要的目的,但是這種人,到了社會上,別人才不吃他那一套,儘管隨時擺出怒態,只會被人在背後說是情緒管理欠佳、教養不好酘酘


  有修養的人,會將忿怒轉化為包容,這是很不容易的;而肺腑深沉的人,即使心中忿怒,往往也不會有怒態讓旁人看到,這種人,說他陰險也可以,說他修養好也可以,還要看其他品格方面的綜合表現。《三國志‧先主傳》云:「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能夠不讓旁人看出他的情緒,臉上一直保持微笑的人,那真是修養到家,常人很難做得到。


  在許多形容怒態的成語中,要算「眥裂齒碎」這一句最激烈,這是唐代名將張巡死守睢陽,與叛賊不共戴天的怒態:「張巡之怒,眥裂面血,嚼齒皆碎。」壯哉張巡,怒態如此壯烈,古今中外沒有第二人。


  還有一句「怒髮衝冠」形容怒態,由於岳飛的那闋〈滿江紅〉詞,在一九二五年楊蔭瀏先生對上了古曲配唱之後,歌曲悲壯哄亮,乃流傳全國,詞中首句「怒髮衝冠」。


  其實最先用的人並非岳飛,而是莊子在《盜跖》篇中說:「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接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亦記載:「秦王授璧,相如因持璧而立,倚柱,怒髮上衝冠。」再往後就是燕太子丹送荊軻渡易水去刺秦王時,也有怒髮指冠的形容詞。到了清初,詩人竟把它用來形容吳三桂之怒:「衝冠一怒為紅顏」,難免令人有點替那句怒態惋惜。


  不管把怒態形容得多麼激烈,終歸不是好現象,所以有識之士往往訓練自己「制怒」,避免因怒僨事,尤其是婦女,倘使不能控制情緒,驀然現出怒態,只見花容易色、杏眼圓睜、柳眉倒豎、櫻唇橫裂、口出惡言、聲淚俱下、跺足捶胸、披頭散髮、撕巾裂帛、尋死覓活、咒罵不休,把一付女性天生的嬌媚,踐踏無存,破壞了可愛的形象,那一怒的代價實在是損失太大。


  西哲但丁有一句名言:「易怒是品格上最顯著的弱點。」誠然,當怒態湧上臉龐之時,就是人品上毫無設防的脆弱時刻,也是個人理智最昏庸的時刻,在別人的眼光中,怒態只是一張猙獰的紙面具,虛張聲勢而已,適足襯托出內心的無能與怯懦,真正有修持、有遠見的人,怒態是不大容易被人看到的。


  《漢書、主父偃傳》云:「怒者逆德也。」所以近人寫了一首「莫生氣歌」,中有「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的確,俗云「氣死驗無傷。」因忿怒而眩暈中風,生死交關,何苦來哉!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97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