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記者游明煌/報導】
半數B肝患者 罹病不自知
37歲的王先生在一次全身健檢時才發現罹患肝炎,他不解為何全無發病癥兆,也擔心從此走向長期服藥的「不歸路」。
肝病素有台灣國病之稱,大多數肝炎患者未積極治療,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曾針對國內30歲以上民眾調查發現,有一半以上B肝患者就像王先生一樣,不知道自己早已罹患肝炎。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簡榮南主任解釋,因為肝臟是無聲的器官,初期可能毫無癥兆,待疲勞、腹痛出現,通常有可能已是肝硬化甚至肝癌末期。
他表示,在台灣有超過300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及60萬之C型肝炎患者,皆為肝病的高危險群,罹患肝癌的比率比一般人高200多倍。無論是一般民眾、B型帶原者、B型或C型肝炎患者,建議必須定期接受完整肝癌篩檢,包含肝功能,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
B肝治療
B型肝炎治療可分為長效型干擾素以及口服抗病毒藥物,簡榮南主任指出,兩者主要差別是前者採用注射方式,療程短,但有類似感冒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後者是口服,服用方便、副作用較少,但療程至少3年以上。
1.長效型干擾素/5年後 12%表面抗原消失
長效型干擾素不僅可抑制病毒的複製,還可調節免疫功能,療程固定為半年至一年,有機會達3成之e抗原轉換率,且就算停藥,對B肝治療效果仍持續作用,可提高e抗原、表面抗原消失比率。
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治療停藥半年後,e抗原轉換之比率可達36.2%,持續追蹤五年後,更有12%的病人表面抗原會消失,意味著B肝達「治癒」之目標。
2.口服抗病毒藥物/長期治療不能停藥
口服抗病毒藥物是每日服用一次,其作用主要是直接抑制體內的B肝病毒量。一般而言,口服抗病毒藥物需長期治療才能評估效果,若中途自行停藥,恐造成急性發作合併肝臟代償不全等致命危機。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都有不錯抗病毒成效,e抗原轉換率也可於三年內達3到4成左右。
對於日前有報導指有患者服抗病毒藥物,肝指數逐漸恢復正常,且體內測不到病毒量,不久卻發現肝臟竟產生腫瘤。簡榮南主任認為,在抑制病毒下雖能降低罹患肝癌之風險,但不能完全隔絕發生機會,建議患者除e抗原轉換,目標可放在表面抗原清除,以達治癒。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2076&f_ART_ID=2853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