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科技脫貧 只是美麗泡沫?

  2010-11-22  中國時報  【顧爾德】


  ICT4D代表「以資訊通訊科技促進發展」(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ment)。提供開發中、社經落後的地區資通設備,協助他們應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教育上。套一句流行的名詞,就是避免先進社會與落後社會之間的「數位落差」擴大。


 從聯合國、各國官方以及民間NGO,很多都在推廣ICT4D工作。之前轟動一時的「百元電腦」也是在ICT4D概念下發展出來的。而讓孟加拉經濟學家、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微型金融」,近年來能在亞、非等落後地區蓬勃發展,也要拜手機等資通產品普及。二○○八年四月,《紐約時報》周末雜誌刊出一篇文章〈手機有助於全球脫貧嗎?〉,大幅報導開發中國家的人民運用手機發展各式經濟活動。


  資通科技為封閉落後的開發中國家打開一扇通往全球的虛擬之門。不過,最近《波士頓評論》這份具影響力的雙月刊登出日裔科學家富山健太郎(Kentaro Toyama)的文章〈科技有助於脫貧嗎?〉,引發了有關ICT4D概念的辯論。


  富山健太郎專長是研究科技與人的發展,他之前擔任微軟印度研究部門負責人,研究新興市場科技發展與應用,以及資通科技與發展中地區經濟社會交互作用。這段工作經驗讓他實際接觸印度、孟加拉基層各種ICT4D計畫,包括在偏遠地區設立的資通中心。資通中心就是廉價網咖,這是農作改良學者、「印度綠色革命之父」史旺明納坦(M. S. Swaminathan)鼓吹設立的,他希望藉新科技進入農村,讓農民獲得更多農業生產、流通訊息,促進農業地帶發展。


  富山的實際瞭解卻發現,很多資通中心無以為繼關門大吉。資通中心使用者不是用網路獲取農業經濟資訊,學生也非用來進行遠距教學、民眾並未藉此進行遠距醫療資詢。它們最大功能是娛樂─學生用來打電動,男性用來上成人網站,大家都上網看影音節目。


  富山提出一個深刻反省:科技只能「加強」人類的企圖與能力,而非把資通設備送到社區就可讓一切改觀。他質疑ICT4D陷入「規模迷思」,以為大量把資通設備送到偏遠地區,科技就可以自動地拯救窮人。他指出,脫貧的重點不在科技而是人與社會本身,若社會沒有企圖提供更好的教育、農業知識以及醫療資源,缺乏這些實質內容,科技本身無用。


  「資通下鄉」需要龐大投資,富山健太郎舉百元電腦為例質問:「只要五毛美金的寄生蟲藥就可以降低二五%因生病造成的缺課率,這樣花一百美金買電腦划算嗎?」他也質疑手機在第三世界普及,只是被商業機構賺走更多鈴聲下載等加值費。


  富山對ICT4D的批評,引來不少專家反擊。例如塔虎脫大學的經濟學者艾克(Jenny C. Aker)就以手機普及對非洲一般民眾經濟的改善為例回應富山。她指出手機的簡單操作,讓知識程度不高者都能輕易上手,而且其應用明顯反應在使用者的社經利益增加上面。


  這場有關ICT4D提供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即使對社經發展以及科技應用程度已高的台灣亦然。當官方宣稱要將台灣「數位化」、「智慧化」之際,應該思考:到底要用先進科技提供民眾哪些有用的內容。就如富山所言,科技只是工具,「如果再神奇的工具都蓋不出較好的房子,或許我們應該投資更多在木匠身上。」

 (作者為專欄作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3x112010112200200,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