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蘋論:台灣經濟仍未脫困

 

2011 0131日 蘋果日報

  看起來是很驚人的成就,其實不然。因為受金融海嘯衝擊,前年成長率盪到谷底,從谷底為基準計算去年的成長,當然凸顯高成長率。今年再從較高的基準計算,所以只有5%成長率。

  中國讓利是台灣去年高成長的另一原因,不過因為與中國有關的大企業與特定行業,如旅遊觀光業、航空業等,才是獲利者,一般民眾還感受不到經濟復甦的溫度,還在收入減少、物價升高的低迷氣氛中輾轉反側。

政府不舉債 觀念落伍
  經濟部門政府應該盡量減少干預,讓民間獲利企圖心自由開展;但金融財政部門政府應盡快現代化,廢除過時法規,另訂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法規。我們若無這方面人才,可斥鉅資請國際專業公司來為台灣金融財務把脈,改革法令。在觀念上尤其要除舊立新,放棄傳統農業經濟諸多理所當然卻落後的想法,像儲蓄是美德、節儉是美德、政府最好不要舉債、政府財政應該盈餘等。

  以英國的例子來看,經過1642年的英國革命、1688年的光榮革命,使王權受限,私有財產和公民公平交易的立法,促成皇家財政與國家財政分離, 稅制法治化,確保民間致富機會人人平等,創造了富裕的大英帝國。美國則在一開國就舉債度日。與中國歷代相反,開國時國庫豐裕,後因財政失敗而改朝換代;美 國則是不斷用債券市場透支未來,且越來越富強。由於民間富、政府窮,政府被迫發放金融債券,求助於民間稅賦,民主的基礎於焉奠定。 此外,美國鼓勵消費,靠發明分期付款等方法刺激民間消費,帶動經濟成長。美國社會對負債消費態度的根本轉變來自賽利格曼教授的著作《分期付款銷售的經濟學》,主張沒有「生產性信貸」和「消費性信貸」的差別這回事,個人消費也是生產性投資,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此外,沒有借貸消費使人墮落的證據,反而增強個人工作紀律與企圖心。

政府少干預 鼓勵消費
  英美的例子告訴我們,國家干預經濟越 少,民間動力越大;而財政金融上,國家融資舉債是刺激經濟增長的利器,鼓勵消費減少儲蓄是經濟活絡的途徑。各類消費貸款證券化可把人們從存錢壓力中解放出 來,進而釋放消費能量。金融風暴來自美國的惡性過度放款,但制度本身是好的。台灣可以從英美經濟金融史中得到啟發,政府少干預,民間多消費,可以帶動今後 的經濟發展,也減少對中國依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