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偏見的民主 讓馬克思揹汙名



【聯合報孫善豪/政大政治系副教授(台北市)】2011.01.28 04:46 pm

  在政論節目裡,名嘴陳揮文為了一句「學學馬克思的資本論」,和陳光標鬧脾氣。為了這句話,民進黨立委葉宜津公開地說:「你要到自由民主的地方來,宣揚馬克思主義」,言下之意,似乎兩者絕不相容。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和支持者,必須提出一些澄清。

  首先,馬克思主義,不是什麼溫情的或道德的訴求。所以陳光標把什麼「張手/閉手」的關係說成是「馬克思的」,實在未見其可。

  其次,對於「把最後一句話(即學學馬克思的資本論)再說一遍」,如果和葉宜津一樣,是在說「馬克思主義與民主自由不相容」,那麼,這純然只表現了一種無知的偏見:把蘇聯或中共的「史達林體制」,當成了「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的同義語。

  陳光標走出了這個窠臼,所以才會把「行善」,當成是「馬克思的」(雖然這個對馬克思的詮釋完全無據);但是台灣人走不出這個窠臼,所以才持續地把馬克思(依照國民黨過去幾十年的教育)當成是「壞人」,以致只要訴諸馬克思,就要問:你說什麼?再說一遍!

  馬克思主義最高理想,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為了按需分配,每個人都必須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以便整個社會能夠以需要為導向進行生產。這也就是(才是)言論自由的實質意義。

  當馬克思破解資本主義剝削的事實、當馬克思揭示一個更理想的世界的可能性時,台灣的名嘴們卻是以一種多麼不友善的態度在對待他的?當所謂自由民主已經固著,成為一種不可質疑的意識形態的時候,馬克思也就宜乎被汙名化,成為民主自由的獻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