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卡卡」的政府─從嚴凱泰之怒談起

 
2011-01-17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日前,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表示,投入電動車研發的成果面臨政府「棄 養」,有意把這些成果拿到對岸發展。台灣電動車發展政策的方向與內涵究竟如何,或許尚有不少討論空間,但由近日多項產業的業者反應來看,政府不僅在產業政 策上過分保守,甚至連政策的基本目標、對經濟與社會的成本效益等,恐怕都缺乏掌握。


     裕隆集團已投資五十多億進行電動車研發,不過在政府政策不明確,相關技術審查細節又繁複難解下,原本準備每周至少生產一部電動車的生產 線,已全部停擺。裕隆抱怨政府對電動車的獎勵是「說一套做一套」,嘴巴說積極獎勵業者投入,實際上則拿不出任何對策協助業者。甚至許多相關法案、辦法、技 術審查方式都尚未出爐。因此,裕隆將把電動車技術拿到對岸發展。經濟部對此的反應,則除了再把貨物稅修改尚未過關的責任推給立法院外,對所謂審查細節繁複 等,則說「考慮放寬規則」。


     對於電動車免徵貨物稅的獎勵年限,該三年還是五年,或是只是一個「小細節」,我們的意見不多。但從政府對此細節的保守心態中,倒是看到政 府對「興利」仍難有積極心態與作為,對防弊則是相對積極。不過,當這種「卡卡」、防弊的施政態度,遍及各產業領域時,卻是一項警訊!可能台灣許多還有競爭 力的產業,因政府的牽絆而難以突圍。


     例如,去年十二月發生的政府收購太陽光電費率變更案、經濟部卡住友達赴大陸投資面板一年案,都是這種官僚心態保守,影響產業發展的案例。 以太陽光電費率案而言,此政策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提高綠能使用率,減少對汙染較嚴重的傳統能源的依賴。經濟部調整費率的理由之一是「避免全民電費漲太多」, 似乎頗為庶民著想。但其結果就是政策的目標提升綠能比重難以達陣。


     再換個角度看,長期來看,以石化為內涵的能源價格只會逐漸提高,現在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獎勵發展綠能產業,其實就是在未雨綢繆。現階段太 陽光電等綠能價格的確遠高於傳統發電,但這不會永遠都如此。有較高的獎勵,太陽光電才有發展的契機與開始。如果因此整體電價增加,其實反會使太陽光電更有 發展條件。更何況,以台灣這麼一個能源極度仰賴進口的國家而言,較高的電價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可減少能源的消耗。不過,經濟部顯然寧願降低太陽光電費 率,避免本身受到「圖利業者」的質疑,即使太陽光電產業因而難以發展,提高綠能比例的政策目標難以達到,亦在所不惜。


     電動車政策亦屬類似狀況。其實,爭執政府給予三或五年的貨物稅減免,意義實在不大。電動車初期產量小,一年稅收差距大概只有一、二億元, 由於免稅時間不長,稅收損失其實有限。但如果電動車產業可發展起來,其對經濟與產業、甚至對環境的效益,當遠高於這幾億元。政府在獎勵上斤斤計較,對其它 相關的審查又繁複,業者豈有誘因與機會成就此一產業?


     在二○○七年國際油價飆上每桶一四七美元的高價後,全球都深刻體會到綠能產業的重要性;雖然金融海嘯讓油價回跌到四十多元,但在景氣回春 後又逐步上揚到九十美元,長期來看,油價易漲難跌。包括歐美各國都把發展綠能產業列為重點,甚至大陸的「十二五計劃」中,也準備以投入數兆人民幣的大手筆 扶植綠能產業。國內在此趨勢下,也把綠能產業列為扶植獎勵重點。但遺憾的是由電動車、太陽光電等產業的案例看,政府並未真把發展綠能產業當一回事。


     裕隆擁有的電動車技術到底層次如何、發展成功的機會有多大,或許仍有待時間驗證。但在廠商已投入研發、也有心發展電動車,同時並擁有技術 時,其所求只是政策的明確與配合,而非要求政府拿數十甚至上百億元資金投資,所求並不為過。如最後只因政策的難以配合、或甚至是政府的怠惰,而被迫把技術 拿到對岸發展,對台灣而言,無寧是失去一個可能成就一個產業的機會。政府,是否有該檢討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