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 刁卿蕙/旅美時事畫評家 (旺報)
王老先生殺妻人倫悲劇,震驚各界。社會結構劇變,落寞孤寂的獨 居老人激增,這是世界性的問題。台灣小島亦多有在外縣市打拚的子女,車程不過數小時,卻只能在 逢年過節時,才能回鄉探望高堂的普遍現象。更不乏不肖子孫惡意棄 養,甚至虐待老人的「新聞」。
他以愛為名,殺了罹患痴呆症的老妻,手段駭人外,最引起關切的 是,其二子遠居的是「上國」──美國。如果其子移民的是爪哇國, 可能就不致引起如此大的反應吧?
美國因經濟的變遷,三、四十歲的子女,回家吃住,還期望接收財 產;但相對的也因美國退休醫保制度的欠缺,而有一些子女「被迫」 擔起照顧老弱父母的責任。
異居海外的華人子女,兩面夾攻,壓力當然很大。持「父母在,不 遠遊,遊必有方」的古訓,怪罪不孝,以致王老先生鬱結難疏,才走 上絕路,是對其子的過度苛責。
他在部落格裡發的牢騷「當美國人有什麼好?對老人真的很不好」 ,被各大媒體多方轉載,於是不少人推論,這悲劇多是因社會拜金崇 洋,阿諛成風使然。那些以「子女留洋」驕其鄉里,表面風光的父母 ,其實只是被棄孤島的絕望可憐蟲,這樣想,倒令某些「酸葡萄心理 」的人們,多少產生了種「快感」吧?這種「反省」,只會誤失了此 社會問題的核心,於改善現狀與未來無補。
中華文化的五倫架構,老有所終,以前靠的是「養兒」,而到了現 代工商社會,不良政府也樂於將此問題拋回給人民,鰥寡孤獨者,只 能自求生路。社會福利當然必須因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迫切改進 ;然而,更應該調整的是為人父母者的心態。
華人父母常視子女為其個人資產而「過度投資」,雖說時代已變, 仍耗竭自己供輸資源,甚至排除他人之子,只為讓自己骨肉出頭。這 種「盲愛」因自私的本性而被無限放大。日前,某台大博士生惡阻救 護車事件,激起公憤,跳出來大罵公眾的,正是那位護犢心切到不問 是非公道的父親。
把子女視為自己生命延續的不切實際想望,扭曲了生命真價值。當 為人父母者錯估了自體的重要性,其「愛」就帶了功利目的性,他們 會期望投資有回報。這種一廂情願、具強制性的父母,尤以曾歷烽火 的老一輩為甚。
他們因少小流離,一旦成了家,常趨嚴守傳承和威權舊觀念,把妻 兒當成其個人最大資產。他們無法接受其子女是獨立個體的觀念,不 理解子女有其生命,有其靈魂,有自擇生活道路的意志。
把畢生心力與財帛,「無私投資」給子女者,老後尤其註定酸苦, 看到子女表現與自己的期望有了落差,必然落寞與憤懟,由愛轉恨, 生命變質,喜樂不再。王先生選擇在平安夜後,以殘酷手段殺妻,成 了轟動的社會話題,或許其中也難免帶了「報復」的算計吧?其子必 將痛苦終生。
奉勸那些視子如命的父母,要學會自處。心靈無法獨立,不明白親 情是因緣際遇者,縱使子女就在身旁,即使經濟無虞,身體健康,也 不易有平和的喜樂。勿再以「愛」為名折磨人了,學會面對自己。才 算是愛子女,愛社會的態度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