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4中國時報【本報訊】
世上許多事情,初看小事一樁,演變到最後,卻使人錯愕莫名。十天前,非洲最北的突尼西亞(Tunisia)共和國掀起革命浪潮。一夕之間,突國總 統賓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被人民推翻,連夜逃往國外,由內閣總理甘努齊(Mohammed Ghannouchi)先代行職權。「維基洩密」為此洋洋得意,甚至引用水門案的故事,創造一個新字Cablegate。因為該組織洩漏的美國駐突大使館呈報國務院的密電 中,直指突尼西亞是個獨裁國家。這種說法其實是往自己臉上貼金。我倒頗欣賞非洲媒體把此次事件稱為「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因為茉莉花是突尼西亞的國花。
真正引起這場變化的導火線,是在首都突尼斯(Tunis),有個失業已久的年青人,在大街上擺個攤子賣水果,因無攤販執照,被警察取締,憤而自殺。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做夢也不會想到,無意間竟然把做了廿三年總統的軍事強人賓阿里趕走了。
要瞭解北非洲,必須知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才是黑人居住的地區。沙漠以北,面臨地中海的部分,稱為Maghreb,阿拉伯語的意思是「日落 之地」。為什麼呢?因為伊斯蘭發源於阿拉伯半島,從耶路撤冷看Maghreb,必須往西看之故。除突尼西亞外,本區還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茅 利塔尼亞和撒拉威(Saharaui,原名西薩哈拉)等國。
前述幾個國家,人民都是阿拉伯裔,皮膚並不黝黑,說的是阿拉伯話,信奉伊斯蘭教。由於土地肥沃,農產豐富,突尼西亞在羅馬帝國時就很富 庶。世界史課本裏的迦太基,就是今日的突尼斯。而羅馬帝國所有在非洲的屬地,統稱為腓內基(Phoenicia)。凡涉獵西洋史的人,對這兩個地名無不耳 熟能詳。
北非這一大片土地,有史以來曾三度易手。公元五世紀時,先被樊達爾(Vandals)蠻族佔領。不滿百年後,被土耳其的拜占庭 (Byzantine)王朝征服,回教便是此時傳入北非。到一八八一年,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因而突尼西亞將法語和阿拉伯語同列為官方語言。上層社會裏,說 法語的比說阿拉伯語的人還多。
二次大戰後,一九五六年突尼西亞獲得獨立,先由賓阿敏(Mohamed el-Amine ben el-Habib el-Hussemi)擔任攝政王。一九五七年七月廿五日,改制共和,由包桂巴(Habib Bourguiba)擔任總統,一做就是三十年。然後由賓阿里繼任,至今又將近廿四年。
賓阿里在突尼西亞也並非毫無貢獻,他推廣教育、發展輕工業。突國比台灣大四倍半,人口僅一千零五十萬人。國民總生產額(GDP),依照購 買力平價(PPP)計算,達八百六十兆美元,人均所得八二五四美元,在非洲屬於頂尖階級。正因為國家有錢、人民有知識,青年人被宗教啟發,痛恨貪汙官僚, 動亂一開始,迅速轉化成不折不扣的人民革命。
賓阿里結過兩次婚,現在的太太名叫萊拉(Leila Trabelsi),更是聲名狼藉。此女出身貧賤,靠著第一夫人的身分,棺材裏伸手,死要錢。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她臨逃亡前,還逼迫 中央銀行總裁打開金庫,提取了五百噸黃金,市值約新台幣十九億元。這對夫婦先逃到巴黎,原想定居,法國不允許。四處碰壁後,沙烏地國王勉強收留了他們夫 婦,但不准住在首都利雅德,只准住在海港吉達(Jedda),避免和他們見面。
突尼西亞這股革命風潮,已經吹遍原本風平浪靜的阿拉伯世界。從埃及到葉門,從約旦到利比亞,青年人尤其大中學生,對封建社會與保守政權不 滿已久,突尼西亞革命能趕走軍事強人賓阿里,給他們極大鼓勵。在他們眼裏,改變才剛開始,群眾運動尚未產生一位具有煽動力的天生領袖;如果出現這麼一個 人,會把中東和北非鬧得天翻地覆。
元月十四日,突國甘努齊總理還說,因總統不在國內,將由國會議長梅巴薩(Fouad Mebazaa)代行總統職權。但這番話第二天就被憲法法院認為有違憲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判定無效。各方會商結果,最後由參議院議長卡萊爾 (Abdallel Kallel)代理總統職務。他承諾在四十五天至六十天內,舉行總統選舉,使秩序早日恢復。
但烽火已經點燃,且已延燒全國後,要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冷卻期」,希望年青人能安靜下來,無異緣木求魚。一周來,又有六名熱血學生自殺,雖云愚不可及,仍如火上添油。突尼西亞革命在阿拉伯世界引起的大風大浪,才剛開始呢。
賓阿里結過兩次婚,現在的太太名叫萊拉(Leila Trabelsi),更是聲名狼藉(美聯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