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觀念平台-政府應提供障礙者「個人助理」

 

2011-01-24中國時報【周平】

     禮記禮運大同篇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大同世界圖像。其中「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意謂著處於弱勢地位的同胞,皆應該受到照顧。這似乎符合現代福利國家的分配正義原則。但如果我們細究其中的照顧與被照顧者關係,則有些內涵需要進一步釐清,如此方能讓大同世界的理想更為深思熟慮地在現代社會中落實。以下特別針對身心障礙者的處境進行討論。

     首先,「廢疾者」是否已被本質化為「殘廢無用的人」?或身心的損傷是否被生物醫學模式客體化為個人本身不正常的疾病?果真如此,則照顧者即便是充滿著愛心,並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卻非常有可能在自己的照顧行動中否決了被照顧者的存在主體性和積極公民權。

     當照顧者預設身心障礙者是「殘廢無用之人」時,則被照顧者很有可能會被這溫柔的歧視給框限在家中或被安置在照顧機構中。盡管受到家長式的溫馨庇護而能獲得溫飽和安適的生活,但這樣的照顧卻剝奪了身心障礙者開發潛能和參與主流社會的機會。

     以生物醫學模式來定義身心障礙,傾向於將障礙狀態客觀化為個人身上的不幸損傷或疾病,其所需要的照顧則是接受醫療體系的醫療介入,進行藥物治療、復健、矯正、輔具或隔離。生物醫學模式的照顧卻忽略了身心損傷和是否構成障礙之間的非必然關係。

     隨著障礙者權利運動的發展,生物醫學模式被社會模式的障礙觀所挑戰。社會模式認為,障礙不是個人本質上的缺陷,而是社會建構出來的。身心障礙者即便有些身體損傷,但在合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照顧下,這些問題就不會構成當事人能力和行動機會的障礙了。

     從社會模式的角度來看,對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服務,應首先肯認同障礙者的基本人權和主體性。同時考量每一障礙者的特有處境和需求。身心障礙 的類型繁多,即便是同一類型的障礙者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照顧需求。為了認同障礙者的主體性和精準提供適的照顧服務,目前在歐美和日本許多國家有提供「個人 助理」(personal assistant)的服務。

     個人助理服務,不但能在政府的補助下,使障礙者成為雇主,更能提供個人助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由障礙者主導的照顧與被照顧關係,是建立 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惠的原則上。經由雙方的溝通和協商,障礙者和個人助理能夠充分討論具體的基本生活需求項目和照顧密度。在個人助理適度的照顧下,障礙者 可以達成自力生活的目標,甚至進一步積極走出家門、走出機構,進入主流社會,展現自己的潛能和才華。

     身心障礙者不是無能且可憐的存在,其所需要的照顧也不應僅僅停留在消極的溫飽和安全。對身心障礙者所提供的照顧,必須建立在尊重其為有尊嚴的主體上,並且考量其具體的需求,完成其自我實現夢想的機會。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