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縱橫古今【沒落的傳統老行業】割漆

 

 2011/2/8(人間福報)

        日本人愛漆器,就如同中國人愛瓷器一樣。漆器素有一種低調、高雅的樣子,很像日本人給大家的印象,內斂含蓄,謙謙有禮,國際上提到漆器,就直接稱之Japan

       以漆器代表日本工藝之一勝,殆無疑義,但鮮為人知的是,漆器其實是由中國傳出去的,而且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就曾出土過,在東漢瓷器流行前,也是以漆器象徵尊貴人家的身分。

      
管現在漆器在日本發揚光大,南投埔里「龍南天然漆文物館」的徐館長(如下圖)說,日本的緯度高,產漆少,其實很多漆器都是從台灣收購,國人不若日人了解漆 器的價值,再從日本轉手回國,價格已翻漲好幾倍,就成了冤大頭;倒是日本觀光客來到埔里這個好山好水的地方,還是物美價廉的漆器最令他們眉開眼笑。

       
到台灣種漆的歷史,其實始於日治時代,漆樹適合生長在含水量高的中性土壤,因此最早是在苗栗種植,後來因風勢太大,才移到埔里來,造就埔里一時間,居民多 以割漆維生的歷史。徐館長說,埔里以前種了一萬多頃的漆樹,現在也還是有的,但已很少人在種,經濟趨勢改變,大家都種檳榔去了。

       
以前埔里的漆樹地,每種五年就要改栽培香菇,調整土壤性質,五年後才可重種漆樹。

      
台灣雖有三種漆樹,但唯一可做原料的是安南漆,每年每株樹約可採得兩百五十公克的生漆,割漆的時間從四月開始到十一月結束,其中又以秋季產量最充沛,而開始種漆樹的第二年所得質地最優。

      
而採漆之所以用「割」這個動作,徐館長親身演練給我們看,是將利刃在漆樹皮上割兩道,頂端匯於一點成V字,再插入蚌殼,讓樹液緩緩流入蚌殼中,漆樹的樹液在四小時內就會自動停止流出。
  徐館長說,若非示範給我們這些外賓看,養漆人家都是晚上採割,因為漆液中除了主要的漆酚外,還有百分之二十的水及約百分之十的膠質及促使乾涸元素,晚上割漆採收到的養分比較豐富,白天則水分過多。漆液容易變質,採收時最忌陽光直射或雨水、雜質滲入。
  身 為埔里少數僅存的漆工廠負責人,徐館長經營著實不易,漆器利潤高又少人競爭,引起不肖分子貪圖這塊大餅,他們行事不得不謹慎,除了樣本漆樹及師傅口頭應允 外,文物館中的展品及製作程序多是不得拍攝的。即使如此,徐館長與胞兄一同苦撐的產業還是歷經磨難,九二一大地震震碎了他們心血,重建後又曾遭工廠大火, 使無數漆器付之一炬……
  好在徐館長說,漆的精神就在於「勤、明、儉、謹」四個字,勿貪圖大利就不怕吃虧,跌倒了再站起來就走得堅定。割得 的生漆除直接利用外,還可添加金屬化合物做成熟漆,用法多元,市場獲利並不算薄,但他卻說:「我哥哥教我,光把錢賺回來的不是師傅,還要用收回來的錢再裝 滿一桶新的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