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名家-進軍大陸文創產業的困境

 
2011-02-02張大為


 港台媒體大篇幅報導,威盛、宏達電集團董事長王雪紅所組的投資集團將買下邵氏兄弟公司26%香港TVB電視的股權,並進入TVB董事會,將可遊走港中台電視市場(TVB於廣東省9城市開播),跨足華人數位內容,算是台灣科技通訊產業跨進文創產業的一招好棋。

 台灣強項在人才與行銷
 台灣近二年一直鼓吹發展文創產業,並列為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之一,但一直沒看到具體成效。2010年中國大陸電影年產量460部、發行量160 部、本土票房破100億人民幣;ECFA簽署,中國大陸雖取消台灣電影配額,但重點是台灣除了電影產量少,發行商也不看好台灣電影,因此就算中國大陸文創 產業市場大、對台灣電影不設限,對台灣而言也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現今大陸電影多走國際路線,資金和技術結合好萊塢,編劇和導演結合香港,演員結合中港台,華人和好萊塢市場通吃,台灣現有的條件很難立足大陸。

 台灣最大的能量在於輸出人才,包括導演、演員和眾多幕後人才。陳國富由台灣導演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大陸最大民營電影公司華誼兄弟的藝術總監,幫華誼 拍了《可可西里》、《天下無賊》、《非誠勿擾》等;但如果留在台灣的電影環境,陳國富可能沒這麼大發展空間吧!也就是說,台灣並不是沒有電影能量,但是仍 很缺乏市場力量整合。好萊塢有電影工業、香港有電影工業、日本有電影工業、現在韓國、印度和泰國也都有電影工業,但台灣的電影工業在哪裡?這就是台灣發展 文創產業的一大問題。

 台灣的強項在於行銷和造星,對明星有很好的包裝(台灣的偶像劇模式,在華人市場塑造其實很成功),但對整體電影工業的升級作用不大。台灣過去有中 影,但中影式微之後,沒有主導市場的力量,電影工業也就開始走下坡;顯示台灣電影工業需要一個市場力量,把資金、人才聚集,把質量和數量做出來。

 需要好題材及電影基金
 文創產業應該從基礎的做起,但好的題材在哪?不久前BenQ和《中國時報》舉辦了華文世界小說獎,就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工作。得獎的電影小說若被拍 成電影、並有好的票房,那才算是成功。例如我最近看獲首獎的《飛》,就是一部極佳的科幻創作電影小說,不論是拍真人版或是動畫版,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電影, 不該得獎後就束之高閣。

 從金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攝影、剪接、錄音、發行,由映演、行銷到戲院、電視(有線電視)、DVD發行到授權商品,這是電影工業的投入、 產出和附加價值的所在。台灣的電影工業不可能依靠11部《海角七號》或《艋舺》的賣座來撐電影工業場面,要有實際的市場策略。

 現今官方當然不可能直接投入,但是成立一個不少於50億元的電影工業基金,每年至少投資10部到20部電影,並不是不可為的。電影工業基金可從電 影劇本評審開始做起,由一批影視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評審電影企畫案值不值得投資,通過評審的根據預算來統籌撥款;基金只負責投資,不干涉導演和演員 任用,由企畫團隊組成,但必須專款專用、定期追蹤進度直到發行,並訂定回饋條款。電影基金雖不是電影公司,但可扮演監製角色,只要電影賣座,依訂定的回饋 條款,基金就可連本帶利回收資金,相信這是一種正面的市場力量。

 電影輔導金 制度早就落伍了,如何聚集50億元資金是相關主管機關可思考的,但只要快速把這波浪頭製造出來,後續自然有人跟上來。從《臥虎藏龍》、《英雄》、《海角七 號》到《艋舺》,如果說文化有國界,那麼好萊塢就不可能征服全世界,重點是要用創意把商業效果做出來。如果做電影的格局要大一點,那麼主導政策的,格局恐 怕要更大一點。
 (作者為中華徵信所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