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觀念平台-康復的家庭

 
2011-01-28中國時報【紀大偉】
     從十二月到農曆年節,我們都一直籠罩在過年氣氛中──「我們」要解讀為「我們消費者」,「過年」要讀做「以過年之名進行消費」。消費者過年/消費,是被傳統道德觀合理化的︰我們這樣消費,是為了滿足家人,為了鞏固家庭,不然我們就愧對了家。


     幸好台灣社會一直慢慢地擴充家庭和家人的定義,讓親屬關係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家的溫暖感覺,並不是一定只存在於原生家庭,而也可能在另類家庭發現──如為各種社會邊緣者設置的照顧空間,像是收容愛滋病友的「關愛之家」等等。這些另類家庭的過年,就不是以消費做為核心,而是聚焦在人類基本需求(basic needs)上:飽暖,安全感,被疼愛。於是,這些與消費行為脫勾的另類家庭,可能反而比被消費主義庇佑的原生家庭更貼近過年的精神。


     但我在此並不想截然二分另類家庭/原生家庭:另類家庭也可能被消費主義入侵了(試想很多人把貓狗寵物視為主要家人──比原生家庭更親,他們早就被視為好哄騙的金主),而原生家庭也可能另類。事實上每一個原生家庭都該有其另類(或不正常)之處(就像每個乍看健康的人都可能帶有別人難以一眼察覺的病痛),只不過我們通常自動把原生家庭視為正常健康的。也因此,我們消費者一聽到有人(從藝人,公眾人物到作家)自行揭發家中祕辛,我們就大驚小怪(而我們的大驚小怪反應就是爆料者期待的商機)──如果我們一直預設每個家庭都是合乎標準的,我們就會不斷大驚小怪下去(我們消費了另類者;我們的驚叫也被消費),而且我們的這種態度就會排擠到家庭型貌不合常規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寫作生涯,大抵建立在他與妻兒的小家庭之內,而他的家就是另類家庭︰他的長子「光」從小就是身心障礙者,目前年近五十歲;近半個世紀,大江和妻的生活要 務就是照顧光。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散文集《康復的家族》中,大江雖然一再強調光給他一家帶來快樂和意義,但他也不諱言兒子帶來的種種不便。大江自承,就是 因為他當年發現初生的長子並非健康正常,才去廣島投身於反對核子武器的運動中,以便轉移兒子帶給他的痛苦。「康復的家族」一語,顯然不只意味了大江一家 人,也指向所有活在核子武器陰影底下的芸芸眾生──陌生人也是家人。


     其實大江的家庭生活並非良好示範;他也自承他一家人親身緊密看護兒子的方式引起不少非議(他們並未聘請自家之外的看護人手來分勞)。但大 江寫出一種另類家庭日新又新的可能性,可以刺激我們對於親屬關係的想像力。過年的家,可小,可大;與其要消費,不如要康復。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 助理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1280000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