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當代中國的國民不相信運動


2011-01-20 旺報 【記者楊偉中/整理】

 評論解讀在今日中國,信,還是不信,這是個問題。當中國從對一切都充滿信任,變成懷疑一切的國度,這個社會體系究竟要如何正常運作?


 今天,「不相信」的情緒,已然滲透進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吃飯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鐵路行業解決買票難的能力和誠意,上醫院不相信醫生沒有給自己多開藥,打官司不相信司法會保持公正……


 有人說,幸福感源自相信。而當懷疑一切成為整個人群的集體意識,中國人與幸福的距離又該有多遠?


 信任去哪兒了


 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度。


 我們曾經對一切都充滿信任,對領袖、對革命、對資本主義的必將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光明未來……但我們現在卻似乎什麼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態,不相信媒體的報導,不相信身邊人─尤其,「政府說什麼都加以懷疑,這已經成為多數人的習慣」。


 不相信其實未見得比相信糟糕,懷疑有時候是一種進步,說明信息渠道多了,社會開放程度增強了。但我們的問題是愛走極端、擅長創造世界之最。所謂中庸之道只是傳說,現實是別人幹不出來的我們幹得出來,別人想不出來的我們也幹得出來。一旦相信我們就熱血沸騰全國串連畝產十萬斤兒子打倒老子老婆跟老公劃清界線,不相信則心如死灰躲貓貓欺世碼豆腐不吃了國產奶粉不喝了老人家倒地也不扶了。


 信任不再,只剩下笑罵狂歡需要焦慮和擔心的或許不只是政府官員。今天的中國,讓我們不相信的土壤幾乎隨處可見且都相當肥沃。


 魯迅說過:「我們都不太有記性。這也難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國。記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壓死了;只有記性壞的,適者生存,還能欣然活著。」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不僅出產殘缺的身體-太監和小腳女人,也出產殘缺的精神-奴性。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在1903年的《革命軍》中說:中國人無歷史,中國之所謂二十四朝之史,實為一部奴隸史。魯迅在《華蓋集》中說,中國的尊孔、學儒、讀經、復古,是為知道「怎樣敷衍、偷生、獻媚、弄權,然而能夠假借大義,竊取美名。」反右、大躍進和文革更是讓許多人都學會了說謊,而且把謊言上升到「愛國」的高度。


 皇帝什麼也沒穿,但大家都誇他的新衣服漂亮。罪魁固然是別有用心的騙子和愚蠢虛榮的主子,鼓掌叫好的大眾也並非無辜。個人相對於體制是渺小的,但體制又由每一個人構成。但是,正如陳凱歌指出的,站起來控訴的多,跪下來懺悔的少。
 還能相信誰


 我們活在兩個世界。現實中,我們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們明哲保身,安安穩穩做沉默的大多數;家家都安防盜門,低層住戶都裝防盜網;我們不敢讓小孩自己上下學,學校門口有警察維持治安;我們對陌生人充滿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戶難。


 虛擬世界裡,網路是那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變成了蜘蛛俠。現實到了網路就完全調了個兒:發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開始發言;權貴默默退後,草民成了主角。


 所以,一些人說,現在的人很虛偽。這種虛偽甚至滲入我們的教育。百度百科有個詞條「偽文章」,指的是不惜通過虛構事實表現真善美的小品文。其煽情和編造手段之虛假嚴重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代表作就是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一面五星紅旗》。給兒童愛國主義教育沒問題,關鍵在於以什麼方式進行這種教育。當「偽文章」充斥教科書,虛偽就不僅變得可以接受,而且成了準則。


 從某種角度,許多人的虛偽不是虛偽,而是「務實」,是我們多少年來在理論與實際、語言與行動、書本與生活、理想與現狀的巨大反差中總結出來的「智慧」和生存之道。疑慮是一種心魔,一旦迅速傳播很難治癒。


 社會的精神疾病


 普遍的強大的疑慮已經成為社會的「精神疾病」。假的我們不信,真的我們也不信。當「77元廉租房」引發的憤怒被證明是一起謠言時,我們也會陷入迷惘:除了自己,到底我們還能相信誰?


 也許只能信小孩子。北京一名11歲的小學生去年在老師幫助下做了一個簡單的食品安全測試,發現他隨機選擇的14種鮮蘑中有13種經過漂白處理。而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辦公室進行的調查稱,北京市場上銷售的蘑菇97%未檢出漂白劑,可以安全食用。一個是小學生的隨機調查,一個是政府部門的「權威發布」,你該相信誰?對1100多人進行的網路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人相信小學生的檢測結果,只有8個人說他們對政府部門的檢測有信心。


 不只普通人相信小孩子,一些地方有關部門也在公開或半公開地表達著自己對於成人的不信任。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2009年7月在全區公檢法系統筆試中讓當地18位少先隊員來監考,結果抓出25個作弊的。公檢法的責任是維持社會正義,他們自己內部的公平卻要未成年人來監督。


 老百姓成老不信


 對陌生人的不信任只是當前「不信任文化」最末端的表現。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不信任砌成中國牆》一文中說,中國沒有「柏林牆」,但由高強度的「不信任」砌成的「牆」卻存在於社會各個群體和各個角色之間,在政府和人民之間,在窮人和富人之間……不一而足。


 信任是人與人交往合作的基礎。


 無論夫妻關係還是官民關係,沒有信任就只剩下彼此哄騙,自欺欺人。哄來哄去的結果就是魯迅說的比真的做戲還要壞的「普遍的做戲」,也是嚴復所說的「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作於偽,終於無恥」。


 縱觀近年來的網路熱點事件,資深網友黎明如是總結:只要是涉官、涉權的都會出現這個規律:不信-不信-就是不信。老百姓已經變成了「老不信」。


 最近一項面對上海市民的調查顯示,有超過90%的人認為誠實守信會在不同程度上吃虧。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吃虧就是福。西人也說,被騙也比騙人強。歷史告訴我們,判斷事物的標準往往並不在當下。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更是時間。違背常識的情況無論多麼普遍多麼強大都不可能長久。今天的什麼都不信和幾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單純的道德問題,而關係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2011-1-17,作者趙菲菲,原題〈請讓我來相信你〉)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050/11201101200045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