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放下優越偏見 找回南台灣



【聯合報辛翠玲/中山大學政經系副教授】2011.01.20
 
  國民黨近日頗為人注目的人事變動,不管原因為何,均源自一共同課題:國民黨在南台灣的困境。

  自二○○八年政黨再次輪替以來,幾次選舉結果顯示,國民黨與南台灣的關係,確實陷入某種僵局。僵局成因除候選人、派系、選戰文宣等選舉技術原因之外,或需真正探究的是更深層的認知差異。

  無可否認的,長期以來以「頂港」看「下港」,是國民黨對南部的主流看法。許多國民黨權力圈人士與其北部支持者,對於上海、香港與洛杉磯的熟悉度,遠勝於對南部的瞭解。優越感與疏離,讓「南部」被詮釋為落後地區。

  上自張銘清被推倒事件、下至電台販售非法藥品等,只要事件地點涉及南部,主流公共論述一律將之歸因為南部民智不開。於是多年未踏入南台灣的藍營名嘴,到此 地,深怕路人群起攻之;大陸來訪團體,至此地,如履薄冰,實際上卻又不見刻板印象中的「泛綠鐵桿暴民」。傳說中那個粗暴愚昧的南台灣何在?

  上述認知的偏差所形成的態度謬誤,卻偏是過去兩年多以來,親藍媒體與多數藍營政治人物談論南台灣的預設立場。南台灣的不同意見,於是被視為「異己」、「無 知」與「無可理喻」。這樣的態度,使其無法跳脫本位,從南方的視角,瞭解南台灣,導致選舉挫敗連連。認知與態度謬誤致政情判讀失準的例子,俯拾皆是。以下 僅舉數例。

  藍營常提及南台灣失業率高,認為此乃民進黨多年的鎖國政策失誤所致;藍營認為,南部民眾誤信民進黨之言,故深受失業之苦。然而,從南部觀點來看,過去南台 灣長期擔任台灣的農、工部門生產者角色,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外移,必然首當其衝。南台灣期待的,不是如何重回過去的低工資、高勞動時代,而是一個真正 的產業轉型。綠營對此問題固仍無真正解決之道,但藍營對南台灣的過去經驗與未來想像,理解似乎更貧乏。

  另一國民黨常見的觀點是,民進黨於南部的建設,乃表面的美化,南部民眾因智識有限,無法洞識此粉飾的手法,而被綠營執政者所欺瞞。然而,從南部觀點看綠營的地方施政,固有令人詬病處,但是民進黨確嘗試為地方發展指出一個可能的方向。

  以高雄為例,從謝長廷時期的「海洋首都」政策開始,十年下來,高雄從內到外,被改造了一番。文藝產業在這個曾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都市快速湧現。當藍營以「化妝工程」譏之時,許多民眾的體會卻是:沒有錯,高雄的經濟活動依舊蕭條,但是,至少在蕭條中,我們仍可以改變。

  藍營人士多認為,北藍南綠,南部反中,故藍營屢無法攻克南台灣。一般南台灣民眾的想法卻是,是的,台灣不同於中國,但是台灣也不需與中國對抗。兩岸往來, 大勢所趨,無須反抗,把關嚴謹,ECFA亦無不可。然而,關鍵不在兩岸的往來,關鍵在於,許多南部民眾無法欣賞,國民黨黨官過度討好式的兩岸往來方式。

  事實上,即便雙方對事務的看法不同,南部民眾也曾多次在選票上給予國民黨支持,並期待二次政黨輪替後的國民黨,不再是過去對南部存有優越偏見的宮廷人士, 而能從南部的立場,理解南部。遺憾的,過去兩年來,此期待並沒有得到預期中的回應。能否從認知、態度上,找回與南台灣溝通與互信,考驗著開始為二一二備 戰的國民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