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寶島大劇場-砸錢競演大活動 六都不要有樣學樣

 

2011-01-26中國時報【邱坤良】

     五都匆匆掛牌,台灣地方行政史進入五霸時代,加上「準」院轄市桃園,戰國「六雄」相爭態勢已極明顯。新都市有甚多與組織編制、區域重畫、財政分配與經費預算有關的業務,涉及縣市合併的高雄、台南、台中,建「都」工程更需要時間磨合。還好有台北市做標竿,有樣學樣,「首都級」的活動也將不斷被五都複製。

     台北市居台灣近代政經文化中心,行政資源豐富, 藝文與傳播人材培育的管道也較暢通,舉辦大型活動易如反掌,不但在年度編列預算,尚可透過中央部會以特別名目補助,活動經費往往幾千萬、幾億,甚至天文數 字。其他五都沒有台北市的資源,要達到台北市的藝文環境與展演水準,少說也要三年五載。學基本功不容易,耍花招辦活動、展現「都」市高度卻很簡單,有錢就 能找到合格的「廠商」,推出夠熱鬧的展演內容。不過,其他都市如只羨慕台北市的光彩,不能做好文化扎根,營造空間環境,就枉費「都」之名了。

     政府舉辦大型活動其實有它的必要性,藉以整合資源,提供民眾參與的管道,也有助於提昇產業、促進觀光發展。關鍵在於能否根據活動主軸與生 態環境,精打細算,不做無謂的浪費。近年大型節慶式活動或一次性開閉幕展演,多以涵蓋的時間長度、節目數量與觀眾參與人數做號召,凸顯首長魄力或配合選舉 考量。政府舉辦活動時常編列可觀的文宣費用,或在媒體做置入性行銷,根據廣告、剪報資料,所有活動都是超級「成功」,這些資料也成為最具體的「證據」。由 於廣告與報導混淆不分,許多報導(廣告)常前後矛盾,某些媒體報導台北花博消息就是一例,方才在談話性節目或新聞版面中抨擊花博缺失,緊接著卻以特別報導 大加吹捧,讓不知情的觀眾無所適從。

     台灣多年來的藝文發展,已培養不少高水準的觀賞人口, 展演團體、藝術家能否建立口碑,主要依其創作能量與藝術家魅力而定,不會單以觀賞人數判斷其身價。目前的大型活動卻缺少客觀評量與監督機制,觀眾以看熱鬧 的心情參與,只注意視覺與瞬間的感覺,不太計較活動的成本效益,以及結束後能留下甚麼。政府或被委託單位也常設計觀眾意見調查表,針對演出內容、視覺效 果、場地環境、舞台表現,進一步「印證」活動成功,觀眾滿意度高。這類意見調查設計並不嚴謹,通常只做片斷、枝節的問話,引導觀眾回答問題,較少從相對性 的問題,例如花多少錢?值不值得?展演類型、風格是否滿意做好問卷設計,似乎只為了讓主辦者自我感覺良好。日前政府置入性行銷經立法明文禁止,但編預算 做文宣、買廣告,自行設計觀眾意見調查表,仍將是政府辦活動的常態。

     這幾年政府花大錢辦文化活動,可以察覺氣候是影響展演最大的因素。舉辦活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風雲莫測。氣候不佳,觀眾止步,展演受到影響,主辦者便有功虧一簣的懊惱。其實文化重深耕、潛移默化,「平常」的業務,諸如鼓勵創作、培育人材,有其長期的脈絡,雖難吸引社會大眾目光,但大自然的氣候變化,也不至成為影響展演活動與文化生態的關鍵。

     目前各都市文化局長多屬事務型官僚,恪遵相關法令規範,注意行政倫理,執行「平常」文化活動,補助展演團體,均依循行政流程,錙銖必較, 以免有浪費公帑之嫌。但市府首長主導或跨局處的政策性、慶典性活動,卻是砸錢不眨眼,追加經費也輕而易舉,所追加的預算之零頭,往往可供藝文團體拚死拚活 忙個一兩年。台南市賴市長曾抨擊中央花大錢放煙火,看到了問題,煙火秀在這一兩年可能稍稍退燒,但各都為了推銷城市、展現政績,與放煙火異曲同工的活動仍 會不斷登場。

     未來六都「小小」幾百萬、幾千萬展演經費,對許多縣市不啻一筆龐大數目,貧窮縣市的不平之鳴,將像煙花似地此起彼落,不絕於耳。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