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觀念平台-低調之旅的經驗反差

 

2011-02-02中國時報【林耀盛】

     「低調之旅」已近尾聲,話題持續發燒。根據《中國時報》調查,約有五成民 眾對此事件持正向態度,約三成表示負面影響。社會上存在雙重現象,一方面是趨向「揚善隱惡」;一方面是內化「為善不欲人知」。善行若以理性道德發展界定, 濟貧、敬老、扶弱與助人是美德,該是被表揚的榜樣。但陳光標的贈與行為,顯示了實踐理性的困境。
 
     當看到一些老榮民將畢生積蓄捐出助人,或是陳樹菊女士的長年默默行善,其體現了「犧牲奉獻」核心價值,令人感動,產生仿效作用。然,陳光標事件,不僅顯示文化差異,也碰觸了認同感的中樞神經。
 
     思想家列維納斯說,語言的本質是善,或者是友愛和好客。陳光標義正詞嚴高調散發錢財的語言,展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神。但康德 認為「好客」是有條件的,前提是不敵對,是和平。兩岸的歷史難題與認同歧異,也使得陳光標的「善舉」,難以獲得無條件的好客之道。
 
     回到台灣處境,當我們標舉「民國百年」,但社會福利與弱勢議題是否仍是「由上而下」的思考架構,未能契合底層生活,以至於攔路求助的非現代性行動邏輯,成為一種存活工具。是故,社會正義的議程,仍須審度。
 
     其實,捐輸贈與行為,涉及關係取向。對於贈與者來說,付出禮物不期待任何回報,甚至宣稱年年會送禮,但受贈者還要大動作道謝,也就折損禮 物的意義。對受贈者來說,由於多是弱勢貧困者,無力回報,於是雙方形成一種不對稱關係。由此,即使在「善意」行動的背後,仍是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分立,高貴 情操的陰影是權力結構,這也是主奴辯證關係批判、解構與反抗的議題。
 
     因此,陳光標認為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如果還能發揮力量,或許就是讓我們重新反省生產與再生產的關係。進而更意識到,人類行為動機的複雜 性,道德行動的背後,多少仍有原魔性的衝動,亦即「道德施虐」當公開善舉的同時,看到受贈者的感激、磕頭與滿足,贈與者獲得心理上的快感,這是「功利 性」道德。
 
     所以,我們不僅要「有愛為善」,更須「自我覺察」。陳光標事件帶來了一種經驗反差,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只會讓人們看到算計關係,而不 是實踐「富而好禮」。但所謂名嘴的批判,也顯露出台灣的評論景觀。景觀社會的意識形態擁有一種催眠行為與刺激力量,其本質是拒斥對話,以影像為中介的社會 關係,讓我們更加遠離受苦者。或許,我們最後留下的印象,不過只是布爾喬亞的意識形態吧!
 
     善惡道德是複雜的價值。精神分析學派所強調的「一己理想」,就是一種道德形態的革新,亦即道德不再是具有強迫性的禁制或命令,而是自發的價值投射。社會若盡是投射出自發性扭曲價值與口腔期謾罵,還能期待什麼「一己理想」呢?
     (作者為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11201102020021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