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住橋墩縫隙裡 他家「景觀很好」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2011.02.02 02:43 am

  夾縫中求生存!桃園縣拾荒戶張文生窩居在老街溪畔土地公廟下方五十公分高的石墩縫隙裡,一住就是七年,平常熱心幫河川巡守隊採集汙染水樣,頗有人緣,「住這生活比較踏實,總是有個家嘛」。
 
  五十四歲的張文生個性樂觀,作息規律,他每天騎單車拾荒,「家」就在福德祠地基及老街溪河床間的縫隙裡,地板至天花板高度只有半公尺,返家要先爬木梯下河床,再以蹲姿爬入住處,床鋪旁就是三公尺高的垂直石墩,「睡覺不能滾來滾去,否則會掉下去」。

  張文生說,他與兄弟約卅年前從花蓮縣來桃園縣做工,生活還過得去,七年前工廠裁員,他到處找工作碰壁,也沒地方住,兄弟都娶妻生子,生活也不好過,他不想依賴親人,就成為街友,「幸好我單身,日子還過去」。

  張文生說,七年前他走到老街溪平鎮段,發現石墩下空間夠大,可遮風避雨,而且隱密,不怕被驅趕,於是悄悄「入厝」,用拾荒的桶子、木板隔間,有客廳、臥房、浴室、儲藏室,旁邊就是水溝,洗澡就汲水溝水,渴了就喝土地公廟的自來水。

  平鎮市廣興里長溫秀英說,幾年前她從老街溪巡守隊志工得知張文生住橋墩縫隙,「下老街溪取水樣要爬坡,他都主動幫忙」,待人溫和有禮,雖然不是里民,今年寒冬送暖仍送他白米、豬肉,「希望他好過年」。

  張文生說,他沒有繳健保費,「所以不敢生病」,每天拾荒收入約一百多元,足夠生活,他很重視時間,撿來的鬧鐘捨不得變賣,中午返家吃飯,下午繼續拾荒。

  「落魄就過樸實的生活啊」,張文生說,他家景觀很好,颱風天也淹不到,偶爾會去大溪拜訪兄弟,節儉一點,不會有一餐沒一餐,「如有工作,當然比較好」。
 
拾荒戶張文生以老街溪畔的舊社水頭伯公福德祠下縫為家,他所布置的「客廳」享有水景。
記者楊德宜/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