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極端氣候‧糧食危機‧農業政策


聯合報社論 2011.01.24
                
  去年下半年起的全球糧食危機迄今非但沒有緩解,且更趨嚴峻。主要糧食出口國澳洲、阿根廷、泰國、巴西、印度……等因反聖嬰氣候造成巨大洪災,加劇影響糧食供 應困難,加上之前俄羅斯等幾個「穀倉」歉收暫停出口,包括小麥、玉米、黃豆的價格紛創新高。全球糧食供應面吃緊的趨勢可能愈演愈烈,台灣糧食自足率僅三 成,應思未雨綢繆。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銀行等紛紛警告,現今全球糧食儲備已降到僅剩五十天的歷史最低,糟糕的是前景仍然看壞。惡劣的糧食供應環境下,各國紛紛採取或明或暗的增加糧源對策,國際組織也接連舉行糧食安全會議,希望緩解糧食供應嚴峻態勢。

  俄羅斯前半年的乾旱及森林火災造成小麥產量大減四分之一,暫停出口,吹響這一波全球糧食搶購大戰;之後烏克蘭、哈薩克、歐洲,黑海、東歐等全球小麥主要產 區乾旱歉收更助長國際糧食危機。澳洲是主要糧食出口國,這一波水災已進入第三個月,預測反聖嬰氣候還要持續兩個月,受災面積是法國加上德國之大,更讓國際 糧食市場的情勢惡化。幾個穀倉氣候成災影響所及還不只是本季歉收,還勢必影響下一季播種。

  包括暫停出口、市場炒作,及搶糧、囤糧等人為操作,更攪亂國際糧食市場供應的價量。俄羅斯先前宣布暫停小麥出口到年底,總理普亭放話,下一季若豐收才考慮恢復出口,烏克蘭、哈薩克也跟進停止出口;這些暫停出口的動作,讓小麥期貨價格不斷創下新高。

  囤糧、國際市場搶糧是主要糧食消費國共同的動作。例如中國,玉米一向自給自足,過去幾年偶有小量進口,加起來還不到十萬公噸,但去年六月迄今已自美國進口超過一百萬公噸玉米;泰國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砂糖出口國,但最近卻積極進口砂糖。

  必須要強調,台灣的糧食供應較其他主要國家更為險峻,自足率還不到三成一,遠低於超過百分之百的美、加、法等國,較日、韓之超過四成也顯著偏低。過去我們 自足率偏低,可賴貿易自由化來處理;但如今國際糧食的供應面吃緊,各國都積極提高糧食自足率,日本更提升自足率至五成的目標,台灣迄今沒有因應動作,對嚴 峻的糧食環境似乎渾然不覺。

  自足率偏低,供應當然就高度仰賴進口。二○○一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前,每年進口農產品六十多億美元,而二○○八年的進口金額已超過一百二十億美元;近年台 灣稻米生產約是一百三十六萬公噸左右,卻進口超過八百萬公噸的小麥、玉米與黃豆,光這幾個數字,就凸顯台灣對糧食供應環境的高度依賴,其風險也就相對提 升。

  全球糧食供應面的變化,自然牽動農業政策的走向。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對稻米依賴逐年下降,再因農地鬆綁,「狗籠」前進豪宅現象造成農地破碎大量流失,休耕 面積無日不增;加上鼓勵轉作生質能源作物,也大大降低稻田面積,並降低稻米在惡劣糧食供應環境的補位功能。另一個隱憂,科學界證實稻米生長受到氣溫極大的 影響。台灣稻作插秧從屏東一路往北插,插秧當天早上十點之後若出現兩個小時超過攝氏三十三度高溫(熱浪定義),那一區的稻作將不結穗,導致歉收甚至沒有收 成。然則,在極端氣候及糧食危機的陰影中,台灣的農業政策,包括釋放農地等,恐怕亦應三思。

  全球糧食供應面的變化情勢非同小可,應當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工作,非但須從長計議,也應從速計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