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中國時報【林博文】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Kristof)在十二月二十六日題為〈巨大的(軍事)禁忌〉專欄中,痛批美國天文數字的國防預算太離譜了,他也抨擊民主、共和兩黨都是沆瀣一氣,什 麼都刪,就是不敢刪國防預算,而使軍費變成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sacrosanct)怪物。
紀思道引述波士頓大學歷史及國際關係教授安德魯.巴塞維奇(Andrew D.Bacevich)近著:《華盛頓主宰一切:美國邁向永久戰爭之路》的數據和分析說:一、美國的軍費等於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總和;中國的軍費僅次於美 國,但美國的軍費比中國多六倍;二、美國在全球維持五六○個軍事基地,有些基地已有六十五年歷史;三、美國情報單位龐大到不像話,有權利閱讀「極機密」資料的人比首都人口還多;四、美國今年花在阿富汗的戰費(五百五十億美元)超過獨立戰爭、一八一二年戰爭、美墨戰爭、南北戰爭和美西戰爭的總和;五、歐巴馬要求國會增加今年軍費百分之六,而達到九千億美元。
出身西點軍校和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的巴塞維奇說,共和黨為打仗敲邊鼓而獲得選票,民主黨認為如不附和共和黨則將失去選票。軍費就這樣一年又 一年增加、一代又一代猛漲,美國就如此日月陳兵海外而走向永無止境的永久戰爭。巴塞維奇在七○年代初打過越戰,具有實戰經驗;他的兒子也是西點畢業,三年 前以中尉排長身分陣亡於伊拉克。巴塞維奇說他自己退伍後思想傾向保守派,不但訂閱《標準周 刊》和《國家評論》等保守派雜誌,還常捐款給他們。幾年後自己的思想逐漸成熟了,對美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的觀察和了解更深入了,終於恍然大悟主流保守派 和主流自由派輪流掌控美國政治、外交和軍事,並由他們來界定政治與社會議題。巴氏又認識到,儘管主流保守派和主流自由派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南轅而北轍;奇怪 的是,他們各自提出的解決方案和結果卻常大同而小異。
巴塞維奇在五年前出版的《新美國軍國主義:美國如何被戰爭引誘》中,就指出美國已陷入不斷地增添軍費、不停地擴大軍力的漩渦裡而不克自拔。更悲哀的是,拒絕自拔。為什麼不願意自拔,原來軍費上升和軍力擴充直接關係到美國必須保持「世界第一」的帝國觀念和「例外主義」的意識形態、美國人民不願看到別國力量超越美國的狹隘心態、軍火工業和政客(包括退伍將領)勾結而形成巨大的遊說勢力以及九一一事件後的「永久危機意識」等因素。
外交史家華特.米德(Walter R.Mead)把美國傳統上的外交政策分成漢彌爾頓主義、威爾遜主義、傑佛遜主義和傑克遜主義等四大學派。目前仍主宰美國外交思維而常被討論是以提倡和平 為基調的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sm)以及好戰黷武的傑克遜主義(Jacksonism)。很顯然地,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只是把傑佛遜主義當 招牌,口號和幌子,一旦認為赤色武力擴張危及到美國所支持的政府,美國就會毫不手軟地出兵或由中情局發動改變以維護美國的勢力與權益。
負責主管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事務的外交家郝爾布魯克死後,美國公視時事訪問節目主持人查理.羅斯即於十二月十四日晚上邀請和郝爾布魯克具有 公私情誼的三位老友暢談美國外交與郝氏貢獻。三位友人之一是曾任職國務院、五角大廈、《紐約時報》和外交事務協會並且是當年〈五角大廈文件〉主要擬稿人之 一的雷斯利.蓋布(Leslie Gelb)。蓋布曾提到美國外交政策「軍事化」的問題,他說這是一項嚴肅又嚴重的問題,郝氏生前即一直關切此課題。但因人多口雜和時間關係,當晚節目並未 加以深論。一百多年來,美國外交政策軍事化就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特色,有時外交與武力並行,老羅斯福的「胡蘿蔔和大棒」即為一例;有時外交先行、武力隨後;有時武力先發制人,外交聊備一格。
九一一事件後,布希政府為軍事化外交政策找到了藉口和護符,他以反恐和國安為出師之名,欺騙聯合國安理會、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以武力解決 海珊。現在輪到歐巴馬來收拾阿富汗殘局,大家擔心的是他會不會變成越戰時代的詹森?在最近朝鮮半島危機中,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雖馳往黃海耀武揚威,但歐巴 馬政府深知朝鮮半島危機絕不是依恃武力即可解決,難題是外交解決危機的途徑亦無從尋覓。中國有北韓這個惡鄰兼窮友雖至感頭疼,但平壤卻為中國擋住了美國勢力延伸至鴨綠江邊。六十年前爆發的韓戰一直沒有簽署正式的和平條約,而只有美國、中國和北韓三邊簽定的停火協定,這或許是半島危機迭起的原因之一。
美國立國精神與現實一開始就出現矛盾與虛偽,一面高唱「人生而平等」一面蓄養黑奴。外交政策亦復如此,一面高喊民主自由,一面討伐非我族類。美國外交政策軍事化的後果就是出現了美國的新型軍國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