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11-04-07.以雜糧多樣化提高糧食自給率,學者:有機耕種才有前瞻(郭華仁 台大農業系教授)

 
  在極端氣候表現下,糧食安全問題為各國所關切。而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更於第一屆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後,宣示將提高糧食自給率至35%。對此,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建議應朝作物多樣性發展;而面對石油危機,有機農業更是生存的關鍵。


  台灣糧食自給率2009年依照熱量為權數計算為32%(國人所攝取的熱量32%為國內生產),穀類(米、小麥、玉米、高粱等)則為25.8%。


  對於曾有中國時報刊登〈有機農牧業 恐會導致糧荒〉認為有機耕作產值低無法養活60億人口,郭華仁表示,糧食安全的問題牽涉到人口政策以及糧食生產,不能只以糧食供應面來討論。台灣政府只強調人口老化的現象,強調人口零成長而鼓勵生育,卻從來不以土地人口承載量的立場來思考人口政策。郭華仁以實驗室白老鼠為例,即使糧食充足,數量過多的白老鼠仍然會生病,不健康。


作物多樣性


  台灣在有限耕地下,郭華仁認為不能再破壞土地,也不能減少耕地,並應在此前提下討論糧食安全的問題。台灣80萬公頃地是否充分利用,而高休耕率是否合理也該探討。休耕的部分理由雖可理解,例如休耕地若都投入稻米耕作,則有生產過剩的問題。但是否應思考作物多樣性的可能?


  郭華仁舉素食人口為例,台灣素食人口佔10%,200多萬人口,他們的蛋白質來源仰賴豆類食品,但進口的豆類卻以基改黃豆為大宗。這產生了兩個問題,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體健康的爭議尚無定論,有健康風險之虞;其次,基於讓口味多樣,慣將黃豆加工,過程中的添加物又增加健康風險。


  郭華仁說,印度和美洲地區食用豆類有十幾種,甚至台灣也開始進口鷹嘴豆。做為蛋白質來源的豆類種類很多,亞洲蔬菜中心即收集為數眾多的豆類種源。有沒有可能在國內輔導種植呢?在「利潤導向」下,政府不做為,也不持續發展,便無以為繼。


  陳武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休耕地則自2006年至2009年減少的1.1萬公頃是推動耕種飼料玉米、青割玉米及造林之用的成果,在增加糧食自給率上便無效能,陳武雄也自承尚無相關政策具體內容。郭華仁認為休耕的土地可朝雜糧多樣化耕種,小麥的生產期間較短,發展豆類多樣性是可考慮的。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雜糧特作科科長陳彥雄表示台灣豆類生產以花生為大宗,黃豆因進口價格便宜,國內生產較少;未來擬以機械化栽種方式以及價格補助,鼓勵農民耕種黃豆以及黑豆,也會宣導多耕種不同的豆類。


慣行或有機? 10年決勝負


  郭華仁說,綠色革命確實使糧食產量倍增,然而卻使用7倍的氮肥。氮肥的使用是符合報酬遞減率,再多施氮肥,產量的增加相當有限。而氮肥將土地中的好菌和各類動物破壞殆盡,只留下殺不死的壞菌和害蟲。因此,郭華仁形容現在的農業是「加護病房式的農業」,沒有化肥和農藥,長不出作物來。


  而這些依靠石油的化學式農業(慣行農法),隨著石油耗竭,價格提升,屆時有錢也買不到農藥和化肥。不消耗石油的耕作方式才是關鍵,傳統農法中不只生產水稻或玉米,一塊田往往還可養魚、青蛙,水田中的蚯蚓可餵養雞、鴨,不需要飼料,具有生態性功能(有機耕種);所使用的機具也不需石油。


  郭華仁認為現在就應大力轉作有機耕種,若10年後石油匱乏才做,已經來不及了。從慣行農法轉成有機農法至少要5年時間,這過程產量會先減少,等4-5年過後,土地恢復健康,產量才會隨之恢復增加。他建議政府應思考協助農友度過過渡期的配套措施與補助。


  郭華仁以歐洲為例,歐盟力推有機農業,更當成施政主軸。奧地利是有機農業最多的國家,佔15%,而整個歐洲平均起來也有4%。反觀台灣,農業預算僅佔4.4%,有機農業佔總耕地面積僅0.3%;目前休耕的20萬公頃農地(佔耕地面積達25%)1年要花200億預算。若比照奧地利以補助方式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耕種,轉作有機的農田應該會增加。


  郭華仁表示,台灣應體會有機農業的重要性,政府能以政策輔導。而受制約主義影響的農業官員以及農學院學者,若仍迷信「化學式農業」,有機農業就很難發展技術。


原文摘自 http://e-info.org.tw/node/60743
環境資源中心 2010年11月5日 記者 廖靜蕙 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