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04-06-03.當社會福利不再是負擔

2010-01-13 中國時報 【古允文】
 
寒流來襲的台北,陰暗濕冷,如往日般信手翻開《中國時報》,保羅.克魯曼專欄斗大的標題「借鏡歐洲,高社福非經濟阻礙」一下子進入眼簾,頓時覺得周遭的氣氛似乎亮了些。
 
回顧台灣的福利發展史,這個議題曾是眾多福利學者努力去打破的迷思!克魯曼說:「有些經濟假設主宰美國公共論壇,其中之一認定,即便只是對富人多課一點稅,多給窮人一點福利,都會大幅損害工作、投資和創新的誘因」,在台灣何嘗不是如此?不論是將社會福利下的人們汙名為「在冷水裡慢慢煮熟的青蛙」、或是「經濟優先、社福暫緩」,大約都是同一思維下的產物,減稅(尤其對高所得者)依然是政府救經濟不二的藥方,賦改會落幕時所獲得稀稀落落的掌聲,就是一個例證。
 
這些年來,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已經是台灣社會的重要趨勢之一。在政府尚未進行所得移轉之前,最高與最低二○%家戶的所得差距倍數從一九九一年的五.三一倍,逐步增加,二○○○年民進黨執政之後躍升到七.六七倍,之後就一直維持在七倍以上。因此,如何有效縮小貧富差距就成為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確實也看到部分成效。而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政府不斷增加所得移轉的努力,因此到了二○○八年,貧富差距從移轉前的七.七三倍縮小到六.二○倍,縮小的倍數相當可觀。即使如此,移轉後的貧富差距還是無法回到一九九○年代的水準,顯示貧富差距擴大已經是個難以改變的趨勢了。
 
政府所得移轉努力主要是靠兩個政策工具:社會福利與稅捐。從一九九一年以來,社會福利對縮小貧富差距的貢獻越來越高,以○八年為例,社會福利所縮小的貧富差距倍數高達一.五三倍,而稅捐只有○.一六倍。事實上從一九九一以來稅捐對貧富差距縮小的貢獻一直不高,也意味著政府主要是透過增加社會福利來實現其所得移轉。
 
然這樣的作法卻蘊含著兩點隱憂。第一,光靠社會福利支出的增加並不足以有效縮小貧富差距;第二,社會福利支出仰賴政府稅收為主要財源,稅捐效果在貧富差距縮小中所扮演的微弱角色,也意味著政府稅收的不足,在稅收不足卻又要增加社會福利的情況下,勢必導致政府債務升高,也會影響到政府實施社會福利的能力,結果縮小貧富差距也就成為社會福利不可承受之重,長期而言不利於社福的健全發展與貧窮問題的舒緩。
 
保羅.克魯曼說,「歐洲常被當作前車之鑑來告誡美國人,如果試圖使經濟少一點野蠻,並且對窮苦人多一點照顧,結果就是扼殺經濟進步。但歐洲經濟其實做出相反的展示:社會正義與進步可以攜手並進」。此時身處台灣的我們,也應該深深思考其中的含意了。(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兼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