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侑學
隨著全球景氣復甦,台灣也似乎揮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但國際勞工組織秘書長索馬維亞出席今年在瑞士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呼籲,「失業式復甦」(jobless recovery)應是當前政治優先討論的議題。
經濟指標說明成長的事實,惟勞動市場只出現微幅進步的跡象。失業率自去年八月達歷史高峰後,連續五個月只呈現微幅下降,部分數據甚至持續惡化當中。例如「平均失業週數」從衰退前的二十四週持續拉長到現今的三十週;失業超過一年的長期失業者,由金融海嘯前的六萬人,到目前創六年來新高的十一萬五千人且持續攀高,都反應出就業市場並未完全搭上景氣回升的列車。
經濟循環帶來產業結構的改變,許多勞工無法以現有技術、知識適應新興產業,難以重返職場,導致結構性、中高齡的失業人數快速增長。再者,就業復甦只侷限在部分產業如科技、金融,無法順利消化龐大的失業人口,短期內台灣的失業率仍會居高不下。
失業本為國家得優先處理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議題,政府應一體研擬對策、促進就業,但我們卻只看到勞委會在失業問題上單打獨鬥,反而未見掌管貧窮的內政部、負責創造就業的經建會、經濟部在搶救失業上扮演積極角色。
短期促進就業方案總有退場的時候,政府必須透過產業發展來創造長期的就業機會,這才是解決失業的根本之道。
但是如果復甦政策只有側重產業面,卻忽略了就業市場的發展性,無法同步將成長效益與工作機會有效連結,台灣失業問題將難有停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