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吳介民及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華真在中國時報發表「以文明社會檢驗ECFA」一文中,提到有關文明及財富分配的問題,深有同感,茲摘錄分享。
人類社會的存在,除了豐裕的經濟、物資消費,還需要相當程度的平等分配、社群認同感、足夠閒暇從事創造活動。簡單說,就是一個社會的「文明性」(civility)。中國數量龐大民工的生存狀態,就是對社會文明性的質問。他質問資本、國家、也質問著上升中的中產階級。台資是當今中國外資中重要的一環,’ 免不了要面對這個問題。
文藝成就、社交禮儀、消費品味僅是社會文明的表層,真正文明的社會必須能夠正面凝視、回答弱勢者的質問,並請以集體的力量,和平的方式,協商出一種利益重分配的機制。
兩岸公民社會之間需要一定程度的合作與結盟,共同抵抗「跨海峽國家—資本複合體」。
兩岸公民社會的構想在目前雖是烏托邦,卻是一個可欲的、必須追尋的烏托邦。它表明了台灣有意願與中國大陸發展、維繫著長期且共榮並存的社會關係;也顯示了台灣社會願意發揮創意和想像,和對岸社會共同關切「文明性」這個根本議題。這也是改善兩岸關係體質的根本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