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04-02-03.窮忙族 必須拆卸的未爆彈

(王乾任)
 
重點:相對剝奪感  改變價值觀  形成「無欲族」  衝擊景氣  仇恨富人  造成社會問題
 
    報載大宗物資價格持續飆漲,帶動沙拉油、汽油等民生用品跟漲,但薪資卻不漲,造成民眾荷包持續縮水,台灣將出現新的社會階層「Working Poor」,也就是雖然有工作,但相對物價,所得入不敷出,有人直譯為「窮忙族」。
 
    Working Poor又譯為「勤貧族」(勤勞貧困階級)、「工作貧困階級」,出現於一九九○年代美國,是指再怎麼拚命工作(每日勞動時間超過八小時),都無法賺得能溫飽的基本收入(所得低於社會整體平均值的百分之六十)的人。
 
    《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作者門倉貴史指出,日本約有百分之二十五勞動人口(約五百一十六萬人)年收入低於兩百萬日圓(約台幣六十六萬七千元),落入窮忙族。
 
    以台灣平均國民所得約一萬六千八百美元(約台幣五十五萬元)來說,如果年薪三十四萬元以下,也就是月薪兩萬八千元以下的人,都屬於窮忙一族;而據人力銀行的研究統計指出,平均時新不到一百八十五元的上班族,也就是,月薪不到三萬元的上班族,都可能淪為微薄就業的窮忙族。
 
    三萬元對稅負起徵點低、餐飲便宜的台灣勞動階級來說,單身會過得不錯,甚至四口之家可勉強餬口,問題是,窮忙族貧困感的真正來源,並非因絕對所得太低,而是生活必需品消費的恩格爾係數(飲食類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百分比)太高,可支配所得減少,加上社會另一端花錢不手軟的富裕階層興起,對窮忙族造成相對剝奪感。
 
    相對剝奪感造成的貧困感,才是窮忙族真正的問題,若政府放任窮忙族滋生,結果很可能像日本,變成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M型社會,贏家階級拿走絕大多數的財富,輸家階級卻連賣光了勞動力,都賺不到能溫飽的人,不再信奉努力就有收穫的價值觀,對人生感到灰心、喪志,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出現像日本新興的「無欲族」,對維繫生活以外的消費提不起興致,造成消費市場萎縮,回過頭來衝擊景氣,形成惡性循環,更嚴重者,仇恨拿走一切財富的富人,社會治安出現問題。
 
    事實上,窮忙族的增加和上世紀末期的全球化有關,已是全球化的現象,企業為了面對全球化競爭,無不設法壓低成本,要求各國政府允許勞力聘雇彈性化,把工作大量外包,製造工廠甚至紛紛外移到勞動力、土地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或地區。
 
    也就是說,全球化造成全球職缺大洗牌、雇用制度瓦解,企業主為成本效益是問,而政府未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創造填補就業缺口的新產業(或產業升級),形成結構性失業。
 
    世界各國都制定拯救窮忙族的政策,如強化社會安全網(失業補助等),或直接給予企業聘雇補貼(每聘雇一個人,政府就補貼相對的薪資),開辦職業訓練等,但都是治標不治本。
 
    想要消滅窮忙族,政府得下定決心推動產業轉型,積極投資、輔導具有在地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產業,及創造滿足就業市場需求的工作,才能治本,否則,再多的立即上工計劃或提升競爭力課程,都只是浪費錢的補破網政策。(王乾任-台北市/文字工作者)
 
  編者按:本書的重心就是反資本主義及財富分配要符合正義原則。本書的共生公益網、公民糾察隊、耕者有其店,共生商店、深度旅遊、用虛擬跳蚤合體取代資本主義大象都圍繞在創造及重分配財富的遊戲規則的主題探討。本章不再贅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