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16-02-05.濫用類固醇引發「醫源性免疫失調」

2009-12-31 王群光


每一口吸入肺臟的空氣中,都充斥著數不清對人體有害的病毒、黴菌、細菌。這些微生物是否引發疾病,與人體的抵抗力有重大關係。


致病性病毒一旦進入人體,人體就啟動防禦機制,白血球開始作戰,這時人會產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發燒、肌肉酸痛、喉嚨痛等。經過3~4天,病毒被打敗了,淋巴球也產生了對抗這種病毒的抗體,下一次此病毒若再來偷襲,就不必動用到白血球參加作戰,上次戰爭所產生的抗體,就可以把病毒中和(殺死)掉。這就是免疫力。


人類一生中會遭受到無數次的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是可以自癒的(Self limited),讓白血球有機會跟病毒作戰,白血球會越戰越勇,對抗病毒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


台灣由於診所遍布各地,看病方便,又有健保給付,民眾只要一感冒發燒,就火速去看醫生,要求趕快退燒,醫師要是不幫他立刻退燒,就責怪醫師醫術不佳,換家看。逼得醫師只好下猛藥,使用類固醇。


類固醇因為效果太好,讓人誤以為可藥到病除,因此被稱為「美國仙丹」。事實上,普通感冒發燒,類固醇如果用下去,就等於對白血球下了繳械令,叫它不必再抵抗殺敵了,不打仗就不會有發燒不舒服的反應,當然也就無從製造出抗體。


如果類固醇用得太頻繁,白血球形成養尊處優的壞習慣,懶得打仗,不常操兵不會打仗,當然也不會產生抗體,自癒能力就完全喪失了。


類固醇更常被用在過敏性疾病上,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類固醇使用的時機與劑量如果恰當,經常可以救命,但是,如果用得過於浮濫,例如拿來作為感冒退燒及感冒抗發炎之用,那就太超過了。人體能發燒是件好事,表示白血球正在努力抵抗外敵,從而製造出抗體。類固醇用得越多,人的抵抗力就變得越差。再者,類固醇又容易使腸黏膜受損,造成腸漏症,更加重了過敏症狀,陷入惡性循環而噩夢連連。


回溯1974年(民國63年)過敏症學童只佔百分之一點多,但目前台北市學童約有4~5成罹患過敏性疾病。這在流行病學上來說,是不得了的大事,可是卻不曾聽聞流行病學家或過敏專科醫師,對此過敏患者激增的現象,提出任何徹底解決之道。


類固醇濫用不但可能跟過敏患者激增有關。甚至跟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名都有密切關係。當然,最濫用類固醇的密醫橫行與國人愛亂吃成藥也都脫離不了關係。


濫用類固醇所誘發的免疫失調,我們稱之為「醫源性iatrogenic」免疫失調。


免疫失調的人有時會跟病毒和平相處一段日子,例如B肝病毒在肝細胞內繁殖,使人成為B肝帶原者,再演變成慢性活動性肝炎(GOT、GPT偏高),終而導致肝硬化及肝癌。類固醇所誘發的後天免疫失調長期被忽略,其實有時只要服用一次人工合成類固醇,就有可能像水壩被引爆摧毀一樣,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陷入惡性循環。


「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是否有必要使用,乃各醫師的處方權,作者無意貶抑這些藥物在臨床上使用的迫切與必要性,只是單純的陳述事實。」
(共生公民社會論壇http://symbioticnet.blogspot.com/%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