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12-06-02.人工造林的起始與終結

2010/03/11 王群光
 
  任何生物,有生就必定會死,樹木跟人一樣,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如果把攝影機鏡頭對準一塊不加人工干擾的空曠地,以百年為拍攝單位時間,以年為一個鏡頭剪輯出來的影片,就可以看到各種植物的生老病死,甚至樹種輪替,林相改變都會一一呈現在鏡頭中。土地是生命之母,土地上的森林是有無限生命的,就算遭受火災,洪水,火山熔岩的摧毀,不出數年,又會長成蒼翠的森林,像九二一大地震時的草嶺走山地,今都已成為森林。地球上只有人類具有永久摧毀森林的能力,改造成水泥建築、溫室、茶園、菜園及果園。
 
  樹木在幼年、青年期時,大量吸收二氧化碳(CO2)作為生長能源材料,把碳固定在木材中,因此樹木有利於降低大氣中的CO2(一種溫室氣體),對於減緩地球暖化有正面作用。
 
  樹木達到壯年期以後木材質量不再增加,固碳作用降低,但是水土保持等作用增強。
 
  樹木自然老死腐敗後,過去所吸收的CO2就會透過物理(如燃燒)或生物的分解作用再度被釋放回空氣中,因此在森林及林產學者眼中,樹木是應該被砍伐利用的,木材製成傢俱建材,可以延緩其釋放CO2回到大氣中,將挪出的土地空間種下新的幼苗,可以吸收更多CO2
 
  以前的森林經營管理者,管過了頭,只想到木材可以賣錢,因此才會出現把土地上的原生樹木(被稱為雜木)砍光,種上可以製作紙漿或採取木材的單一樹種的人工造林行為。生態及生物多樣化完全不被考慮。水土保持則只是人工造林差強人意的附帶效果,因單一樹種造林之水土保持效果並不佳。
 
  在人類的愚味短視無知下所泡製出來的單一樹種人工造林是一畸型的森林怪獸,一直為生態學者所詬病,公開尖銳批評指責人工造林行為不當之生態學都以陳玉峰教授為代表。
 
  由森林出身但稍後轉往生態學領域的現任靜宜大學生態系的陳一峰教授強調土地公才會種樹,任何人工干預的行為都應該避免。
 
  由於近年生態保育、生物多樣化成為顯學,森林必須同時考量生態、生物多樣化、休閒、觀光旅遊、水土保持的多樣目的。
 
  砍樹,就算移除得病的老樹,也必須謹慎從事,否則很容易成為被指責的新聞話題。
 
  台灣由於近年的天災頻仍,不當人工造林常被指摘為元凶之一,林務局終於在2007年終止自光復以來的人工造林政策。
 
  共生公民社會論壇http://symbioticnet.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