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回目錄 ]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07-01-01.時間銀行概念的起源與意義

2010/03/11 王群光
 
  只要活著,每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都是公平的,每天都有24小時×60×60秒=86,400秒。
 
  但是時間看不到、摸不到,無法測量,更無法儲存,流失了也不覺得可惜。
 
  時間銀行的概念是由現年(2009年)73歲的艾德加(Edgar S. cahn)所提出。在1980年時,當時44歲的艾德加忽然心臟病發作,那時太太已過世,小孩也不在身邊,但是在醫護人員細心照護下康復。有感於受到很多人的關心照顧,一直想要對他人能有所回饋,因此悟出了時間貨幣的概念。在他的極積奔走推廣下,到目前全球已有三十多個國家在推展時間貨幣,時間銀行組織則有一千多個。
 
  艾德加把時間貨幣定義為:「時間貨幣是金錢經濟與社區經濟的橋樑。」他強調以下三個重點:
 
1.    結合經濟與助人概念
  時間銀行所做的就是重建信任。有些事情,就算想請工人做,也不見得能夠找到人,也不易計價。例如找人聊天、找人幫忙遛狗、想抱抱一隻可愛的狗。
 
老人比年輕人更怕寂寞,年輕人對未來有憧憬,老人則是懷念過去,打發日子,一大群老人,大家都很孤獨,但又不想打擾麻煩別人,所以一直把自己關在房子裡,時間銀行則開了一個頭,啟動人際關係。
 
老人也不敢跟年輕人打交道,但是有了時間貨幣做媒介,想賺老人手中的時間貨幣好作為報名高考的敲門磚的年輕人,則會主動陪老人聊天,老人就會覺得受到尊重,覺得能受到人的關心,一個小時的關心,可以讓老人高興好幾天,這對於老人的身心健康都很有正面的效果。
 
2.    讓社福更有人情味
  發揮鄰居的社區力量。俗諺云:「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兒女外出工作的獨居老人,如果掏出時間幣,鄰人就能幫他遛狗、陪伴去醫院看病、換電燈泡,這是何等溫暖的事,而在外縣市居住的兒女也可以在當地當時間志工,賺取時間貨幣,拿回來給父母用,換取本社區鄰人的服務。充分發揮了互助的精神。
 
  人與人的關係不再只是建立在金錢上,而是互助。
 
3.    時間銀行可賖帳負債
  一個人剛搬到一新社區,不認識任何一個人,但是透過該社區時間銀行主持人網站,發出救助呼聲,立刻就有一票人來幫忙他搬東西、打掃歸位。雖然他在時間銀行沒有存款、手上也沒有當地的時間貨幣券,但是可以向主持人賖帳借用,把借到的時間貨款發給前來幫忙的人,日後再當時間志工還給社區的時間銀行。
 
「時間貨幣」(Time dollar)是把個人的時間和服務當作有價的貨幣,藉以交換和流通,甚至衍生到物品和專長交換。近年來全球潮流則應用在志工人力開發、老年照顧和促進社區經濟等方面。時間貨幣因為促使人們互助照顧,又稱「照顧貨幣」(currency of caring),經常在社區內推動,也成為「社區貨幣」。
 
共生公民社會論壇http://symbioticnet.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